
佛弟子文库 > 佛教法师居士文章(第15页)
我们一般人刚开始学佛,你不是说马上改变。学佛以后,你开始回光返照,这时候是「真...
我们内心的一种造作的功能,佛陀说就像一个暴流,就是一个从高山上,流下一种快速的...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
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八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
三班相续,佛声不断。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
虚云老和尚的一生,可以说非常勤奋、非常节俭、非常慈悲,有甚深禅定功夫,有非常重...
戒律,是佛弟子用来净化个人的准则,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净化人心的方法,特别是和敬...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
我们从我们内心的相状,看到过去的因,也看到你现在面对的缘,也可以预测你未来的果...
菩萨遇到因缘的假相,第一件事情,不是马上处理,先观察你本来没有这个因缘的,安住...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前已开导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
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
今为一一条陈,庶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 切劝病...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
贫穷众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属离。睡梦之中悉不安。求者乖违无称遂。至心瞻礼地藏像...
如果一个人想得到永久的幸福,永恒的快乐,就必须训练和培养八风不动心的深厚涵养,...
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有一位技艺很好的厨师,经常被人请去帮做酒席。这位厨师有个好占...
问: 师父!阿弥陀佛!师父刚讲到怎么面对如灰尘的人事因缘,弟子已经很清楚掌握到...
那么正念真如这一块,什么叫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呢?我们看后面的一段说明。 佛教...
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
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来讲,意义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包含了几层意义: 一、天台宗...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我初出家的时...
酒在五戒中有,八戒中有,乃至比丘菩萨戒,无一不戒酒。但是酒的本身,并非罪恶,故...
有弟子问什么时候可以持大悲咒?行住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大悲咒是观音菩萨与过去无...
辨体一实相印(十如是) 下面看辨体,辨释这部经典的体性。一般表述,是以实相为体...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发广大慈心。救度一切众生者。欲修...
我们开始不再随顺我们的感觉而走,我们一个修行者,你真的要行菩萨道,你要放弃你的...
什么叫做异熟识?什么叫【果相】?善、恶、业、果,善跟恶,业、果,这个就是果相,...
我国隋唐时期,佛教宗派,一时纷起,形成了一个众芳竞秀的局面。中有一宗,以奉阐《...
【疏文】 承上殊因妙果,正由念佛至于一心,则念极而空。无念之念,谓之真念;又念...
我们因为不悟到自心,所以我们的妄想就造成了我们的业力,就是无形的心这个念力强,...
示施圣藏居士 我佛教化众生。虽法门无量。要而言之。先进三皈。次受五戒。由戒生定...
我们要止息一切的恶法,因为我们过去生当中,有很多的烦恼习气,不好的习气也是有,...
绪言 圆拙老法师的声誉载道,已早为教内外人士所敬慕,而其倡印佛经、培育僧才的创...
在生命当中我们自己得到一个暂时的果报,别人也得到一个暂时的果报,我们会一直认为...
我们必须用心力来引导业力。因为我们无始劫造了很多业力,所以人跟人之间是非常复杂...
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
然复妙觐大仪,启心贞照。识以悟新,形由化革。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飘云衣...
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
从我们一念心性来看人生,人生没有开始,就是无生。为什么生呢?那是因缘生,灭也是...
在家人通常说:心好就好了嘛,受什么戒嘛,不受戒与受戒就是有这个体,有受体,受体...
【原文】 或问:某甲向修净土,有禅者曰:但悟自佛即已,何必外求他佛而愿往生?此...
当我们正念真如: 第一个安住力,把心带回家,不迷不取不动。 第二个调伏力,就是...
一个开悟的圣人他就拥有人生宇宙的一切,为什么?他活在自己的清净世界里面,所以释...
不如理就是说,你听闻了一个邪法以后,你自己在寂静处,一次一次加以消化思惟,这个...
问: 有一些同修讲,广东某一寺院有某法师讲自己随时可以往返西方极乐世界,并可以...
【疏】今人闻佛不肯执持者,约有四障。四障破除,方能执持,乃至一心故。 【钞】障...
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
讲到根、尘、识三法,佛陀为了让我们了解生命的因缘的相貌,他把生命分成三部份:第...
《占察善恶业报经》云:若遭众厄种种衰恼不吉之事,扰乱忧怖,不称意时,应当甘受,...
无朽问:云何仰酬祖父?菩萨曰:世间所谓孝者,以何为上?曰:能敬养,能为善,以无...
老病宜念佛。 衰老了,生病了,最应该念佛。但是往往处在老病的时候,不能回光返照...
【原文】 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逆性而修...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省庵大师《...
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偏赞此法。如长芦赜,天衣怀,圆照本,大通本,中峰本,天...
学人不知向上一路,但求增益知见。殊不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此不知本有而向外驰求...
佛陀说六根跟六尘接触,那个感受跟想像是没有体性的。没有体性的意思,是讲它的真实...
戒法跟善法的差别。这是论它的性质,要是讨论它所成就的,它的作用的差别。如《阿含...
前面讲到桥陈那比丘知道:原来三界这个地方是住旅馆的,我们是客人。他觉悟到三界是...
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因为它探讨的是我们生命的根本。从...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此二句,名庄严形相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功德者...
然于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归净土。又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及真歇了,...
好色之士,后世每堕女身,何以故?周安士《欲海回狂》 这是好色每堕女身疑,这是跟...
问: 唯识法相所明何事?有何重要意义? 答: 唯识法相系说明染净因果缘起事,此...
蜾蠃祝儿终肖父,蛣蜣丸粪亦遗尘 这桩事情就用了两个比喻进一步加深理解。因为在大...
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
学习佛法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为不了解名相的含义所障碍,并且法相名词多以万计,更不...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
在修行当中,我们一般凡夫有三种过失。 第一种人,凡夫的过失。这个凡夫,指的是造...
在我们生命当中,主导我们见闻觉知的,不是你的眼根,也不是嘴巴,真正的背后的本来...
我们看最后一段,庄严的第三段,池水庄严。 戊一、总标 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
世事纷纷如闪电,轮回滚滚似云飞;今日不知明日事,哪有工夫论是非。 这段诗偈出自...
【原文】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
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 净土法门的施设,就是因为它面对的...
省庵大师悲心切切,劝勉我们去去莫愁途路远。去去,就是赶紧去啊,赶紧离开这个地方...
【疏文】 诸圣者,佛及菩萨也。自凡望圣,隔之又隔。而今不出片言,直登不退。片言...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应该要先建立二种大乘的正见,第一个是所知依,就是你要先了...
一个人,到底要不要受戒?说:诶,我不受戒,我也可以做善业了,我也可以存好心、说...
智者大师把整个成佛之道简单地判作两个阶位:一个是般若道,一个是方便道。 什么叫...
予居五羊,一时从游者众。睹刘子,骨刚气浑,谓夙具般若缘种器近于道。予将有南岳之...
【原文】 摄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对治昏散之法,数息最要。凡欲坐时,先想己身在...
念佛也要明了自心,这些都是作为上品往生的开示,这种要求是比较高的。觉明妙行菩萨...
持志久远。 这也是针对我们有些修行人:开始发心大,中途可能就会懈怠一曝十寒。修...
【原文】 书信一事,关系甚重。若常用草体,或成习惯,久久或致误事。冯梦华厚德君...
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就着念佛的人,是不是可以克期取证,提前往生? 净界法师答...
我们看最后的结示。 (一)内观真如 安住心性,不随妄转。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
问: 在〈信解品〉中,小乘圣者以种种譬喻自述回小向大的心路历程与佛陀的善巧安排...
阿弥陀佛的名号跟世间的名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名字是能显法性之体的。天亲菩萨在...
疏文 问曰 :未审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被不虚,何机得受?答曰 :解有二义...
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
《地藏经》第五品经它揭示了地狱的各种相。下面我们来讲一下,为什么地藏菩萨要讲这...
一、地藏菩萨的功德 经文: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地藏,已于无量无数大劫,五浊恶时、...
问: 师父您好!关于权法、实法的操作,弟子这边再具体问一些生活上面操作的细节。...
一个有志气的修行人,一定追求临终的感应道交。临终的感应道交重点在于突破生死关,...
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火宅。 这个是根本无明。我们为什么一念清净心堕入到三界...
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包括你到他方世界去供养净土的佛和秽土的佛,虽然是种种的...

《竭诚方获实益论》中的再一则,讲到受持《法华经》。我们来看: 唐僧昙韵,定州人...

真实的力量要强过虚妄的力量

心念念相续,才能构成业力

安住于真如,再来观察这一切的假相

临终关头念佛最要紧,切莫搬动哭泣误大事

助念主事者宜明理,莫以世间俗情贻害病人

助念时应三班相续佛声不断

虚云老和尚的勤奋和严谨

南山律祖道宣大师

一个人越有特色,功德就越不容易圆满

祸福由因,改变在缘

为何五蕴的身心世界,本质却是真如本性呢

为人助念,即是成就他人作佛,功德难思

凡夫能去极乐全靠这句万德洪名

如何善巧开导安慰临终之病人

【推荐】只要你愿意念佛,你就不需要修福报了

又穷又病,家里也出很多祸事,怎么办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

习惯成自然

理观让你清净,事修让你庄严

主导我们生命轮回就是行蕴

成就临终往生,要注意哪三大要事

生死是幻相,要用信愿念佛来了断

死亡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的六层意义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喝酒有种种过失,是故应当不饮

念大悲咒应具有这十种心

「一实相印」在《无量寿经》里的表达

这样去做,地藏菩萨就能加持成就你的大愿

你对「感受」还看得很重,你就不可能离开三界

不了解生命,生命对我们就是一种惩罚

南山律祖道宣律师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妄想造就了我们的业力

往生之要关,念佛之妙诀,就在此字

看到别人修的法门,万不可生怠慢轻视心

佛门高僧——圆拙老和尚

要消灭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我」是最重要的

人生没有对错,还债而已,不要堕入对立

极乐世界离开了这三苦

飘云衣于八极,泛香风以穷年

洗涤无量劫来的业识种子

凡夫自作多情,把它弄假成真

受戒与不受戒的差别

得悟人正宜往生净土

很多事情会后悔,就是因为反应太快

开悟的人,就拥有人生宇宙的一切

邪见造的业是最重的

为了让你拜,我来做点怪

今人闻佛不肯执持者,约有四障

劝持《阿弥陀经》

十个人吃饭,每个人看到的饭菜完全不同

让罪业消失的方法就是「忏悔」

亲得离尘埃,子道方成就

老病宜念佛

贤愚寿夭,富贵贫贱,皆可自作主宰

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真角虎——「宏禅赞净」的八位宗师

向外求安,自古学人之通病

功德不是被地震破坏的,而是被后悔心破坏了

持戒与作善,功德果报天壤之别

面对烦恼,大小乘的态度不一样

大乘佛教修学的三个次第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

好色之士,后世每堕女身,何以故

唯识有何重要意义

蜾蠃祝儿终肖父,蛣蜣丸粪亦遗尘

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五位百法——心法的种类功能与意义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修行中的三种错乱过失

【推荐】主导我们的见闻觉知,其实是那一念心性

极乐世界的池水庄严

世事纷纷如闪电,轮回滚滚似云飞

如何才是真念佛

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

去去莫愁途路远,不劳弹指见空王

念佛法门之奇妙殊特

生命的根源在哪里

到底要不要受戒

成佛之道的两个阶位

但看妄想起处,切莫随他流转

如何证得念佛三昧

想要明心,这句名号就是佛心

要把这件事当做日常穿衣吃饭来对待

字体潦草易误事

念佛人可以克期取证,提前往生吗

内观真如,外顺弥陀

大乘行者回家的过程

即名显体方称妙,托境观心易入真

净土教法何机得受

梁武帝所礼敬的肉身菩萨

用觉照力净化内心的地狱种子

地藏菩萨的功德与无尽誓愿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起起伏伏,如何来对治它

先超越妄想,才有办法放下主宰

一念清净心为何会堕入到三界轮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