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库 > 佛教法师居士文章(第12页)
首先看劫浊。劫浊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就是所有的浊法都聚集在这个时代里面。那这个时...
戒为无上菩提本。佛弟子必须持戒,不持戒一切修行,是为魔业。所以一定要去受佛戒,...
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这个理念是出自《法华经》。无量劫来早成正觉...
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我们只能够说你很会念佛,但是不一定你就能够往生。因为念佛跟...
六度当中有精进波罗蜜,先布施、持戒、忍辱,这三种还属于积累一些福德,那第四就谈...
谛老在的时候,观宗寺冬参夏学,宗教兼修。因为谛老最初讲经的时候,外人都说他学来...
我们一般最难分辨的是附佛法外道。就是依附在佛法里,但说的是外道的道理,表面像佛...
布施如果附带不合理的条件,是可以不接受的。这是为了要帮助对方,舍弃不好心念的做...
今天是打七的最后一天,我们打七的目的,是用参禅的方法或是念佛的方法,离却攀缘心...
时下流行随喜一词,很多学佛人嘴上有事没事总喜欢挂著「随喜二字。别人供养三宝、放...
九月初十午,公命侍者撤退佛龛,供奉在别室中。侍者知公有异,银屏往报方丈及三寮职...
法师省己之训 《法炬陀罗尼法师品》云:夫法师者,常应慈愍,爱语谦下。若怀嫉妒,...
伤足自规(四条) 一、自今已往,得一时筋骨轻安、行坐随意,即当思及六道众生苦恼...
整部经典的修行内涵,只有两个字,就是妙法。我们怎么样能够通过正确的方法来修学这...
按:印祖在《文钞》里讲信愿行中的持名正行,主要是从两方面介绍的:一般情况下,我...
古人说:嚼得菜根香,修道方有分。其实这个话是从果上讲的,重点是为什么嚼得菜根香...
虚妄的东西是变化的。你看到这个东西,看起来非常庄严,但明天就产生变化了。凡是会...
由施能生他世乐,不施现法亦生苦。人间诸财如流星,定无不舍诸财物。 第二段他又说...
我们看《唯识学》是怎么去解释十二因缘? 第一个无明,跟前面的无明是一样的,就是...
我们凡夫的虚妄分别心,当我们没有遇到佛法的时候,我们内心是搞不清楚东西南北,内...
澍葊法师在清朝道光(公元18211850年)和咸丰(公元18511861年 )...
蕅益大师是一个发了大菩提心的人,出家之后径山参禅就开悟,以后他给自己写的自传就...
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
这些未来和现在众生在他所住的地方,在南方清洁之地南方是指光明的地方。地藏菩萨常...
六道轮回确实是我们业力凡夫的真实的生命现象,但我们在这个分段生死的过程当中,往...
在我们的修学当中,拜忏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课。我们在修行当中,除了我们念佛以外,为...
在《六祖坛经》说,有一个法达法师,他去参访六祖大师,顶礼的时候头没有着地。六祖...
问: 师父慈悲,关于这个安住大乘一念心性的安住,那结合到念佛的话是不是会让我们...
一个修行人要修福,但是怎么去修?从哪里下手?这不得不加以讨论。菩萨的六度前五度...
这个忆佛就是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慈悲,忆念佛的光明,忆念佛的神通,忆念佛对我...
《观经》讲那个莲华座,你看看它穷微极妙到什么程度?超出我们想象,但我们可以依稀...
乾陀诃提菩萨是《佛说阿弥陀经》中的四尊菩萨之一,乾陀诃提是不休息的意思。不休息...
摄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对治昏散之法,数息最要。 凡欲坐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第一段是说明,既然心外的境界...
净土宗的带业往生,诸位你想想看,净土是一个清净庄严的地方,你没有修行也就罢了,...
这感受是怎么回事? 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 快乐跟痛苦是不能主宰的。四念处有...
我们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在监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粪坑监牢,到...
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
人天福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得人身、感天福的一些...
五欲就是前面讲的财、色、名、食、睡,或者是色、声、香、味、触,所引发的我们的欲...
鸟葬 葬礼依各地习俗、信仰各有不同,约而言之有四,即:土葬、火葬、水葬与鸟葬。...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
在宋朝有一个越国夫人,这个《净土圣贤录》有讲到。这个夫人福报很大,她领着一群婢...
那么这一段佛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生命的变化跟饮食是有关系的。你吃什么东西...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这样的一个高...
凡有阐扬净土者,平心和气读之。使扬禅抑净之心,无丝毫芥蒂。《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
自后蕅益,截流,省庵,梦东等,诸大祖师,莫不皆然。盖以因时制宜,法须逗机。若不...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无不如意。而诸凡用度,皆是化现。非如此土,由人力...
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 我们不净观,第一个观,观我们身体的内相。就是把这个皮...
这一大科叫作约因标名。这个因指的是众生的五阴,叫作因。因为众生的内心,他的这个...
问: 弟子现在已经六十九岁,应以自己的往生为重,还是继续地为子女操心?如果以往...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尼叫莲华色比丘尼,这个比丘尼是在整个尼僧团当中,是第...
阿罗汉修无常观,他得到的智慧,古德用四个字来形容:我空法有!阿罗汉没有本事把外...
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
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 答曰:说众...
问曰:若言无碍光如来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者,此间众生,何以不蒙光照?...
现在有的子女也比较孝,然而他有时候就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我都曾经听几个居士说...
修学佛法跟修学世间法这当中的差别,蕅益大师有一段的开示,说:世间学问,义理浅,...
大家进到学院来修学佛法,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及步骤,还要检视实践的成效,这与所...
心空如太空,豁然无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 这个是天台的禅师,他开悟以后...
问: 请法师开示,当我们念佛的时候,可否观想无量光是莲花,而妄念是黑暗,光明能...
佛法是不二法门。怎么叫不二呀?《心经》大家都会背诵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关键...
尽虚空界元同体,极一微尘总是真 阿弥陀佛为什么能够随机应现?只要有众生的地方,...
又三业殊体,自同有定。报定则时来必受,非祈祷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将推而极之,...
问曰:如维摩方丈,包容有余,何必国界无赀(zī),乃称广大? 答曰:所言广大,...
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期。虽曰教启多门,凡惑无由遍揽。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
但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它是从一个无相的心性当中,重新出发,可以说是从空出假。所...
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所弗窥测。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仰惟释迦此...
由于释迦牟尼佛以悲愍心特别地留这部《无量寿经》作最后的救度,就能够知道这部《无...
问: 修行要长期熏修,可是为什么古代禅师往往只是一句话就能让行者开悟? 惠空法...
【开 题】 八识规矩颂,将八识分成四类说明:第一类是前五识,第二类是第六识,第...
若其未生净土之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一念冀慕之想。即来生...
菩萨知道贫穷之人就心怀多怨,所以首先要行财布施,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布施给贫穷的...
大家出入佛门,要懂得什么叫修行。修行,就是要清净收摄我们的三业。 很多人走路的...
【于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以颂问曰。我曾十三劫。已勤修苦行。为一切有情。除三灾五浊...
在临终救亡修法时,《地藏经》是讲事,普度一切众生,因此你对社会上一般没信三宝,...
修行要靠见闻觉知,你要靠见去缘佛像,要靠闻的功能去听音声,听梵呗,听佛说法,乃...
持戒也是一样,你经常忆念你的戒体。因此当你受完戒之后,你不是就放着不管,要经常...
我们的五根、六尘种种的色法,其实是一念的心所相续变现、相续转生的,不是离心别有...
净土宗初学者,你如果能够拜佛是最好,我觉得拜佛对初学者比念佛好,因为你有身业的...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
疏文:而于其中,复出念佛一门。不论大根小根,但念佛者,即得往生。亦不待根熟,方...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为正道者,平等是诸法体相。以...
疏文: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意盖如是。是则禅宗、净土,殊途同归,以不离自心,即是...
佛法修学的目的,主要是使令我们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当中的修学有两个重点:第一个...
大家要时时反观内心:为什么走上修行之路?对佛法的信念是为什么而生起的?如果是因...
念头未起,灵然清净,本无我人,此其所以一切病患奈何他不得。岂惟病患奈何他不得?...
做为一个有情众生,有些生命上的需求,是绝对不可少的,比方说:吃饭、睡觉,但只要...
汝上有老母,下有眷属,当以勤心照顾店铺为事。所言修持,随人身分。若身无有暇,则...
问: 顶礼法师!弟子在学习《复盛机师书》这篇文章时,印祖从空间上来讲事事无碍的...
假设我们今天不考虑求生净土,菩萨会产生两种过失: 第一个,由邪师恶友的误导而退...
临命终的人往生,他必须把心调整像镜子一样,这个很重要!诸位你们知道镜子的特点是...
我们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唯识,对我们内心的状态很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假设没有第七...
须知真妄原同体。 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真和妄是同体的。真就类似于那个水,妄就类...
疏文 举名者,佛有无量德,今但四字名号,足以该之。以弥陀即是全体一心,心包众德...
省庵大师就告诉我们:舍就是去去掉邪的发心。邪的发心,前面就讲,不要去向外面去求...

一心三观,它第一个,回归到一念心性,这是第一个思想。就是找到生命的原始点,站在...

五浊恶世的煎熬

不持戒修行是为魔业

相信佛的寿命无量

你很会念佛,但不一定就能往生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

如来禅与祖师禅

附佛外道与神通

因布施而起的贪爱执着

【推荐】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

怎样随喜才能真正获得功德

虚云老和尚住世的最后一日

莲池大师:僧训日纪

莲池大师警策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工作特别忙,没有时间念佛怎么办

情执放淡一分,功夫前进一分

如何分辨虚妄与真实

由施能生他世乐,不施现法亦生苦

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

内心有正念跟妄念二个念头

从顽劣凡夫骤然摇身成为一代高僧的澍葊法师

蕅益大师的心路历程

示现灭度,拯济无极

供养地藏菩萨,所住的地方就能得这十种利益

相信六道轮回会给我们什么样的观念呢

八十八佛的忏悔意义与方法

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安住一念心性会让念佛的档次提高吗

悭贪的烦恼对治下去,内在心性的宝藏就打开了

忆佛念佛就是真如熏无明

穷微极妙的莲华座

昼夜经行念佛需要注意什么

凡修净土之人,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你凭什么离开三界

实法为安住,权法为调伏

往生西方,如出粪坑监牢,何可怕死

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得人身感天福的行为规范

五欲不能给人真正的快乐

各种葬礼的方式

【推荐】一念虔诚皈依的心启动了弥陀本愿

如何把极乐世界的莲花念出来

从身安道隆的角度,一定要断除这五种辛菜

上求下化皆不离的妙法

平心静气阅读思惟净土经论

这些祖师为何要把参禅放下而转修净土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无不如意

要先「离一切相」,才有资格谈「即一切法」

为什么会有十二类众生

想要主宰你的子女,这地方就有问题了

持戒的金刚种子,不会因为造了罪业而破坏

阿罗汉内心的境界

【推荐】念佛行人病重时不能有的念想

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为何还要愿往生

阿弥陀佛光明遍照,为何我们感知不到

止恶扬善——由孝产生的人生态度

无心的阿赖耶识「犹隔一重关」

修行应从心性的观照下手

如何消除跟佛陀之间的距离障碍

念佛时可否观想无量光是莲花,妄念是黑暗

圆瑛法师为什么能从禅堂里穿门而出

阿弥陀佛为什么能够随机应现

世间人为什么怀疑善恶因果的存在

何必国界无赀,乃称广大

驶离娑婆生死苦海,安稳抵达涅槃彼岸

为什么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佛第一呢

为什么会有望夫石这类「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的无想相众生

为什么会有「神鬼精灵」这类众生

念佛人的心中,要有两个相状

释迦弥陀此遣彼唤,岂容不去

《无量寿经》不可思议的独特的地位

为什么古代禅师一句话就能令人开悟

太虚大师:八识规矩颂讲录

念佛行人不能希冀的念想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

把注意力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面

地藏菩萨曾用十三劫来勤修苦行

这时显现出来才叫真正业障重

断烦恼的时候,不能错损菩提

有修行跟没修行的人,差别在哪里呢

最严重的颠倒就是「常见」

净土初学者能够拜佛是最好的

不生退怯厌倦,如是发心才名之为真

持名念佛,殊恩中之殊也

大慈悲心是佛道的正因

禅与净土殊途同归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

为什么走上修行之路

在病患中发明心地

在「眷属爱」与正见之间做出抉择

在家庭工作中修行

时空为何是我们的错觉

不求生净土,会产生两种过失

把心调整像镜子一样

第六意识是众祸之门,但也是众妙之门

须知真妄原同体,迷悟由来总在人

信此六字洪名,乃一切佛法行门之总持陀罗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