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库 > 佛教法师居士文章(第17页)
流转门、还灭门。 丙二、转化生命 丁一、总说 什么叫流转门?它的生命的内心世...
修行的机缘不容易得到,大家共同聚会共同修行,所谓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像这样...
勿坏人之名利,就是不要破坏他人的名利。名名誉,是一个人立身社会的依据。每个人都...
外道相善,乱菩萨法。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外道相善,乱菩萨法。外道就是心外求法...
我们今天了解这个所知依,当然,它主要的内容是阿赖耶识,恒转如瀑流。但是你了解第...
在《法华经》的思想,天台教观有三种方法离开三界,会有三种不同的结果,我简单说明...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 就是说,顿等就是顿、渐、秘密、不定,它使用的用...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
一般慈善家在做善业的时候,第一个他没有我空、法空的正见,没有空正见。第二个他没...
如来之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凡不...
我们要知道,在观想过程当中,当你起观,不管是观极乐世界的光明相、或者是清净相、...
自古以来,古来的贤圣告诉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对我们的父母、祖先要孝顺,...
初明性。 序文 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
【原文】 人苦日在烦恼中,尚不知是烦恼;若知是烦恼,则烦恼便消灭矣。(心本是佛...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 丙二、别明,分二: 一、轮回真相;二、对治方法。...
我们刚开始叫做善念,一般人叫善念,从善念要提升到一种愿力。因为你善念是不决定的...
这个果报的受用,我们来看看它的差别。这个差别有两种,第一个从自身的角度,有「因...
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无有一两人成就者...
问: 众生习性难改,我下决心要改,在生活中如何具体有针对性地对治自己的心量小、...
请试论之:夫善恶之兴,由其有渐。渐以之极,则有九品之论。慧远大师《三报论》 三...
刘遗民(352410),名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年少丧父,事奉母...
人者,仁也,仁义道德的仁。仁字是一个会意字,许慎《说文解字》里面讲亲也,二人为...
瞻部洲中多苦事。瞻部洲就是南瞻部洲,指我们这个世间地球,又称为南阎浮提。四大部...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
你能够没有妒嫉心、没有障碍心,你就不会有烦恼了;能够不起嗔恨心,你已经从中得到...
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 这个遍计执,它自己的体相是不存...
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傍生及诸天、人同于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 大乘菩萨他...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句经文当下令我们要深信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
我们知道第八识是不造业的,它只是收集业力,变现果报。那么现在开始的前七转识,跟...
1981年,24岁的如瑞削发为尼,继承通愿老法师的遗愿。34岁只身返回五台山建...
德山棒,临济喝,开创了禅宗宗师的棒喝教学法。临济义玄禅师是临济宗的祖师,他早年...
造河船以济人渡,就是建造船来渡人。我们面临着江河湖泊就会愁叹:隔河相望,怎么过...
一、广阔的人生和宇宙观 佛学在分析世出世间的森罗万象时,小乘有七十五法,唯识发...
省庵大师在《净土诗》里面常常点示我们: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地方不是我们真正的故乡,...
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闲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
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觉了人生宇宙万有诸法的实事(相用)真理(性体),故名为觉者...
斋僧供佛、烧香献花、悬幡建塔、念佛礼忏,种种三宝上崇奉,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亦...
供斋 第一个,供斋。所谓供斋,通俗地说就是你们拿钱请寺院的师父吃饭,又叫斋僧。...
当大家念经或者拜忏的时候,心总不能够跟法、佛融合在一起。我跟很多道友谈过,当你...
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 答曰:说众...
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极快意之事,...
人者,忍也。这个忍字,心字上面一把刀,从忍从心。心是很敏感的,很柔的,结果在上...
于诸识内,独得意名; 向有漏中,作无明主。 不间不断,无想定治而不消; 常审常...
我们一般的在家道友信佛之后求家庭平安,求吉祥如意,做生意求发财,住了医院求病赶...
一般社会上讲精神战胜物质,佛教讲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个肉体我们可以战...
洛阳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
舍报往生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从教理上来看 天台祖师把佛一代时教分为四种教,叫藏、通、别、圆四种教。 藏是三...
一、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 我们先引用一段经文啊,看经文说得很清楚,看一段经文:...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 成男作女经...
僧众这么多,当然龙蛇混杂,有圣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净的,也有毁戒不净的。我们僧...
由此遍计,能遍计度。 由于整个遍计执的名言、相貌、执着,最后造业,就构成了遍计...
【原文】 梦中忽忆二尊人病且亟,悲甚。既而曰:犹可为也。则稍自慰。正拟极力疗治...
身一定要受,一天饮食、起居、睡眠都叫受。吃得好、睡得舒服了,享受了,那个受,你...
现在我讲施心,能舍,舍什么呢?属于我自己拥有的、属于我自己的、让他人得快乐的都...
心、境是一对,一对就是合而为一心即是境,境即是心。极乐世界就是你的心,阿弥陀佛...
读诵大乘。 对净业行人来说,主要是读诵净土五经。此外,像《法华经》《楞严经》《...
问: 动念犯戒,在自家佛像前忏悔可以吗? 天因法师答: 动念,意业的,责心忏,...
第一章:大师家系 止观明静,前所未闻。故智者大师把它作为定慧兼弘,发心修行之纲...
你要我们这种一天到晚,在三界里面打滚的人直接内观真如,的确是有困难。当然,佛陀...
六根中,最难摄的有二根,即意根与耳根。意根容易胡思乱想,耳根常欲听外面的声尘,...
我一九八四年出家,就一直跟着佛源老和尚。对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我在北京中国佛...
首先,应听闻僧宝所说之正法(而不是网络上论坛、博客之类的道听途说,或白衣上座的...
戒律,是万善的根本。持戒品位的高下,能够决定我们的成就。 《大智度论》云:破戒...
无灾无害地过这一生,平平安安,吉祥如意,这个谁都得不到。你怎么样无灾无害地过一...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佛...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受菩萨戒是一件非常殊胜的事情。要发起三种决定的信心才可以。哪三种呢? 第一种你...
【原文】 今果能以妄想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断烦恼。若念念能断烦恼,则是念念出生死...
今天首先跟大家讲一个题目,就是出家人与在家人的关系僧和俗的关系。 昨天有介绍,...
佛在《佛说大名经》中说: 受皈依者,先要恳切忏悔,生恭敬心、清净心,长跪合掌,...
【原文】 问曰:想即无想,谨闻之矣!然《方等经》中,修无上深妙禅定,令继想白毫...
问: 得生与否,全在信愿有无。弟子在《念佛感应录》里面看过有好多鸟类,特别是八...
禁火莫烧山林,就是禁止放火,不要烧毁山林。那么从下面这些文句看,主要是谈止恶的...
我们学佛是为什么?是真为生死来学佛。对于佛教徒来说,他面对的,就像沙门者,学死...
【原文】 堂名大义,已为宣示。然欲利人,先须克己。倘言行或有不符,则尚难化及妻...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
一心可现十法界 一切境界都是从心所现。一心可现十法界。心有善念,则入三善道;心...
你有自我概念以后,你再也看不清楚人生的真相了,因为你被自我的情感蒙蔽了。蒙蔽的...
某某师!要是有人,你在那讲经说法,或者你在放蒙山、结手印,他啪嚓啪嚓啪嚓!都给...
勿登山而网禽鸟, 就是不要登到山上去捕猎那些禽鸟,这禽鸟就是羽族了。那羽族虽然...
百丈怀海禅师是唐代著名的禅宗高僧,我国丛林清规的制定者。他曾写有一首《一任清风...
现前见佛,就是你当生能见佛。这就是你信心恳切,用功得力,勇猛精进,得念佛三昧,...
闻具足,就是听闻正法。就是以你们那种好乐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 这个听闻正法...
【原文】 古谓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而佛言人命在于呼吸。夫分...
我们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啊?诸位可以想一个问题:如果你以一种狭隘的自私心去忆佛、念...
在大乘佛法的修学过程当中,有两种力量是不可思议的:第一个、是我们内在心灵的力量...
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的生命能够离苦得乐,我们希望...
当我们发心要行菩萨道,开始在生命当中来积集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的时候,都会面对两...
【原文】 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见识。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
每天事务的杂乱有时令人心烦,常会想下一步怎么办?一切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光阴的...
有一个老和尚说,他讲一个譬喻很好,他说,出声念就是煮这个大锅菜,用大火去煮,阿...
有几位学生,见了我说道:师父,我们急切地希望学得快些、多学一些。随后又调皮地说...
有严。俗姓胡,台州临海人(今浙江临海镇),六岁时,皈依灵鹫寺的从法师。十四岁受...
【佛陀不允许任何人造口业、毁谤出家僧众,若说僧尼过恶,其人即违犯无量重罪。】 ...
在禅修的功夫中,呼吸是一个关键,无论修哪一个法门,调好呼吸是基础。在整个修行的...
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明...
地藏王菩萨的法过去讲的人很少,一般人以为《地藏经》是超度往生的人,有人过世了,...

又三业殊体,自同有定。报定则时来必受,非祈祷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将推而极之,...

怎样才能把善根启发起来

节俭惜福,念恩报恩

成人之美,勿坏人之名利

菩萨法的修行核心

第七意识在心中所产生的影响力

要用哪种思考模式来离开娑婆世界呢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

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皆得解脱

吾道一以贯之

观一切法即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在观想的过程中,生命产生了两道力量

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心外无法,全佛即心,弥陀即我心,我心即极乐

万境本闲,唯心自闹

轮回的真相——十二因缘

这种善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真正跟外境接触,也就这么一念而已

念佛心真不真,直在欢喜烦恼两处中取证

如何对治自己心量小易瞋怒

三世因果错综复杂 唯佛与佛方能究竟

他依止慧远大师修行,一生三次见佛

人者,仁也

瞻部洲中多苦事,娑婆界内少闲人

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应劝彼念佛求生西方

把佛法灌输到生命中

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

所有的外境,都是你心中的影像

不能离开事相来谈事外之理

我们为什么一直执著现在

飘去的是云 留下的是天——如瑞法师的故事

印光大师的棒喝教学

造河船以济人渡

唯识学的精华

暂居此地非吾土,遥忆西方是我家

「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的晒蜡法师

觉了人生宇宙万有诸法的实事真理

一切善缘皆回向愿生西方

汉地寺院常见的佛事与疑问

念佛的时候,你有没有做这样的观想

「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为何还要愿往生

怕死之心与阿弥陀佛大愿相悖

人者,忍也

对治带有执著的妄想

世间相的不平等是从哪里来的

多生欢喜,莫生烦恼

「光明和尚」善导大师

下品下生往生之后的情形

梵网经菩萨戒为何如此殊胜

梵网经菩萨戒的求受资格

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切莫随便呵毁僧伽

【推荐】为什么一个人会有造业的倾向

吾今此身,父母遗体也

明明是苦事,他却认为是乐

永远布施欢喜心

这就是智慧的念佛法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犯戒后在佛前忏悔可以吗?以往的罪是否能消

天台智者大师略传

人生是业力说了算

先把这两根摄住,其他四根就不摄自摄

明禅法师忆佛源长老:光看书,那是没用的

居士应如何正确学佛与用功

戒律是万善的根本,能够决定我们的成就

越是你困难的时候、越要这样去发心

这样才叫真正的布施

这人好像很富有,但是这个不是福德

受菩萨戒要发起三种决定的信心

念佛是以净想转染想

明海大和尚:佛教的规矩

尽形寿皈依三宝

高声念佛面向西方门

鸟类众生好像没有信愿念佛,为何也能往生

禁火莫烧山林

真为生死来学佛

欲利人,先须克己

不可用通途教理,衡量净土法门

【推荐】念佛能否往生,但问自心,不必他求

你有自我概念后,就看不清人生真相了

遇到这种情况,心里是否感觉很风光

勿登山而网禽鸟

人不能过得自在,只因有太多的挂碍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要以法相见,不能以情相牵

爱惜每一分的光阴

念佛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心力和佛力的结合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净界法师:菩萨戒修学法要

学佛证道之人必须具备这三点

心烦时如何调伏心态

五点计数念佛法的实际操作

知行合一最实际

有严大师示「净土易生」之理

慧律法师:说僧过恶,犯大重罪

在呼吸上用功夫

《阿弥陀经》的三大注疏

发菩提心与求生净土有互相增上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