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库 > 净界法师文章(第13页)
佛陀出世以后,先讲生死流转的果报。我们前面讲人天乘的时候,佛陀对人天安乐的果报...
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 前面的四种功德,都...
你能够真实的觉悟,你才能够真实的放下! 今天我们讲到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今生的生...
问: 师父您好!阿弥陀佛!从昨天到今天,师父一直说拜佛很重要,身口意一定要忆佛...
问: 阿弥陀佛!我想请教一下,怎么做好人生的收尾? 净界法师答: 我告诉大家一...
随缘度化: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
第三段就正式讲到他破妄显真,看到药的总相。看第三段,即味开悟。 承事如来,了知...
就着我们正报的身心来观察,在正报的身心当中,先观察我们的色身,我们的色身是地水...
这种妄动跟业力的流转大致上分成两种:一种是众生的别业妄见,第二种是众生的同分妄...
法可以让你成就一种资粮力,但是这个资粮力到底是往哪一个方向去,就看你怎么发心。...
前面是讲总相,这以下讲到他个人在有为当中所选择的一个别相。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
前者思惟生死的过患,是改变对来生的爱取。而这里是改变对今生的爱取。这种人福报大...
问: 师父慈悲,我有一个问题想问,就是对那些老人家,已经病了很久很久,在医院或...
在大乘佛法当中讲到了这个阿赖耶识缘起。这样的一个缘起法是非常微细、非常深入的探...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优波尼沙陀过去的修...
欣乐作意 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亦愿自身与此六种...
所有的烦恼有一个中心点,就是自我意识。我们在刚开始是调伏烦恼,但是慢慢地,在深...
我们学佛以后,有三个重点可以修学:第一个是因缘,第二个是空性,第三个就是真如,...
先看总说,师修净土,久而弥笃。这是一个总说,印光大师修净土。有些人修净土以后,...
我们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是开悟,《法华经》是成佛。 《...
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在无量劫的生命的流转当中,经历过很多很多次生命的经验。有些...
我们先谈一谈念佛的人为什么要修习出离心,如果不修习会有什么过失。 先看缘由。请...
诸位!你要知道,你临终要能够不随境转,你 平常就要训练自己不随境转。 不可能说...
我们的人生,只有一句话就可以说完了来无所从,去无所止。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
有人问蕅益大师说:大师!你老人家开悟了(蕅益大师二十五岁开悟,他自己承认了)。...
在《高僧传》讲到唐朝有一个叫僧藏法师的。这个僧藏法师出家以后,白天修福,晚上念...
在《高僧传》上说:南北朝有一个道秀法师。这个道秀法师,在《高僧传》上说他是博学...
我们不是利根人,怎么办呢?先从不动下手,不要动。一般修《楞严经》的人有一个特点...
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 是名菩萨广大意乐。 这个...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所以佛陀...
什么是真如呢?它的体性,经典上给它两句话,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清净这两个字...
问: 师父慈悲!刚刚提到念佛机的问题,就是《地藏经》也讲人临命终时,如果有人为...
什么叫皈依?就是:必须要空掉自我! 我们能够往生,是阿弥陀佛的摄受,所以你要相...
第一个,爱重。 这是对六度的功德特别的爱乐珍重。这个是偏重在自利。我希望离苦得...
蕅益大师他在念佛的时候讲三资粮信、愿、行。 他说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真实的信心,大...
这个六度的功德,它每一个法在心中操作的时候都能够灭恶生善。布施灭除我们的悭贪、...
我们在明白整个生命的道理当中,最重要的先要了解生死跟涅槃两种根本。这地方我们分...
如劳目睛,则有狂华。 讲出一个譬喻说,为什么有些人在眼睛看虚空的时候,虚空本来...
癸四、精进 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
诸位想想看,你为什么到净土去,不是去享受快乐的。你看《阿弥陀经》前半段,用快乐...
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发脾气,但是我们还是发脾气,控制不了。问题在哪里呢?我们应该...
好人和道人是不同的。你看外道,或者说慈善家,他们也做很多慈善事业;你学了佛法以...
问: 拜佛的时候,除了听自己念佛的的声音之外,可不可以观想阿弥陀佛的光明在摄受...
凡位菩萨的观照,第一个阶位是胜解行地。这个胜解行地,包括外凡的资粮位、也包括内...
在中国佛教一千五百年历史当中,影响佛教最深也最受欢迎的,就是天台宗的判教。为什...
在大乘佛法的内涵当中,讲到宇宙间有两种力量是特别的殊胜广大:一个是我们内在心灵...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你的生命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想要改变,没有其...
佛陀的生命是万德庄严的,我们的生命是充满着痛苦。当然这都是有原因的,因为佛陀的...
汝等当知,食肉之人,纵得心开,有多闻的智慧、少分的禅定,皆大罗刹。---《楞严...
问: 请法师慈悲为弟子们诠释带业往生的义理,是否应该说伏业往生? 净界法师答:...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说:有些人他愈用功,佛念得愈多、拜佛愈多,他的烦恼反而更重...
我们的本来面目有两个相貌:第一个是不变性,第二个是随缘性。我们凡夫失掉了不变,...
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辅佐阿弥陀佛普渡十方众生离苦得乐,...
我觉得,一个人到了五十五岁,你日常生活就是一个战场,知道吧?最晚到六十岁。你每...
从安乐道提升到解脱道,这个槛很多人迈不过去。这个槛你迈不过,你就很难往生了。你...
诸位!正常人只有念佛是不会往生的。你说,欸,我虽然没有了解这个经典,但是我人生...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刚好是第十九愿的印证,你看蕅益大师的一生,他二十四岁就开悟...
问: 师父好,刚才师父说,四谛、十二因缘是对重感情的人,就是说是一个治病的良药...
如果一个人,他对过去的业都没有处理没有处理的意思,从唯识的角度就是随顺它。 你...
问: 一心三观和净土宗的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净界法师答: 这个临终的正念,临命...
当我们发了菩提心,所要处理的,就是内心的问题。发菩提心只是设定一个目标,在过程...
第八识等于是我们的一个仓库。当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回到第八识;当我们生命开始的...
这个地方讲如实不空义,这个讲作用。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圣凡...
大部分的人,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么?是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去经营一个不可改变的因...
我们的生命是没有开始的,要是说生命有开始,那生命就没办法结束,有真实的因,你就...
我想我们净土宗的目标在往生净土,你最好能够抓住一些重点。就是有些东西在临终的时...
丑三、治失坏因 分二:寅一、明立定慧;寅二、随释此因 寅一、明立定慧 为欲对治...
真心跟妄心,我们凡夫是永远混在一起的。我们现在修行人的问题在哪里?有时候我们安...
《楞严经》的整个观念就是返妄归真。返妄归真当然你要先了解什么是真妄。首先我们看...
分别真妄、返妄归真、修学位次,讲到这个地方,其实首楞严王三昧全部讲完了,《楞严...
《阿弥陀经》讲三种庄严:池水、宫殿、莲华,它的重点在莲华庄严。因为你到极乐世界...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这个牒字,就把阿...问: 请问师父,打佛七的时候,一直哭泣很悲伤,祈求阿弥陀佛快点来接引我,可以吗? 净界法师答: 你这个地方...
我们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个例子,再正式破斥。看立例: 癸一、...
古德说:不识本心,修法无益。我们的法门有很多选择,你可以去拜佛,你可以去念佛,...我们再看第二段,用诸妄想。这是关键点。 我们今天生死的根源,就是我们的心没有安住在清净的光明的本体,而安住...
佛陀先征问阿难尊者当下这一念攀缘心到底是怎么生起的,生起以后又在什么处所。把攀...
佛陀在讲道理之前,先讲出一个譬喻,譬喻容易了解。从譬喻当中再回归到道理,说明降...
当我们面对过去的业力时,诸位!你就不能用业感缘起了。我们讲过,在造业的当下,在...
在楞严经当中就是说,你整个修行的起跑点,第一个出发点是很重要。起跑点错了,你整...
这个见就是我们凡夫种种的知见,当然以我见为根本。这个我见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地...
我们看第三段的烦恼浊。烦恼浊是由想阴引生的。想的意思就是于境取相,施设名言。我...
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有一个老母亲,老母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卖雨伞的,小女儿是...
中道又分为二: 一者、但中 ─ 唯有理性,不具诸法。见但中者,接入别教。 二者...
依止空正见跟发心,他开始修行了。 第一个,安心如空之止观。整个通教最核心的思想...
外道,我们看经典上,尤其是《阿含经》,其实它这个外道不是我们现在的外道了。现在...
前面是破坏,空观的智慧是把所有的妄想好的妄想、坏的妄想全部停下来,把生命归零。...
然此三人,修行证果,虽则不同,而同断见思,同出三界,同证偏真,只行三百由旬,入...
整个生命的改变来自于修习止观,这个止叫五停心,四念处是观。净土宗也有止观,净土...
我们刚开始建立佛号时,是在没有烦恼时建立佛号,你不能够说我一开始就去历练,不可...
建立佛号,引导佛号,调伏烦恼,这叫正修。 折伏现行烦恼是修行要务。但是你要知道...
一般来说初学者要多修止,因为你观慧薄弱。一开始先念佛拜忏,事修多一点。等到你的...
我们看下面的九跟十,讲到果地的功德。 九、安忍内外诸障;十、不于似道,而生法爱...
《业疏》云:戒是警意之缘也。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动与妄会,无思返本;是以大圣树...
佛陀在经典里面讲一个譬喻说,他说有一个做生意的人,做生意的过程当中有人跟他借了...
魔境因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迷则成害 众生...
二乘人的切入点,第一个是无常。要是感受不了无常,那你娑婆世界就很难放下了,因为...
学习,佛法的专有名词叫作熏习。它不是一次完成,它是不断地把这个法义在心中就像沉...
作为一个净土宗人,你可以每一天做一个清洁的功夫,就是你每天打坐都观想: 色毕竟...

问: 临终念佛与开示如何把握时机?是先开示吗? 净界法师答: 我们到了一个临命...

从痛苦中觉悟,往生的力量才能坚定

静虑能得三种功德

为何放不下?因为还没看到人生真相

拜佛很重要,但身体有病不能拜,该怎么办

怎么做好人生的收尾

不要扰乱众生得度的因缘

药王药上菩萨因尝药而开悟

以无我的智慧观察正报身心

生命从哪里而来

往哪一个方向去,就看你怎么发心

香严童子闻香气而成就圣道的过程

修无常观,破除对今生的爱取

插管维生的病人可以安乐死吗

你的每个起心动念,对生命都有重要的引导

色身从何而生,又从何而去

要有跟别人分享功德的胸量

在生命轮回中,你的心是变来变去的

学佛以后,修行的三个重点

「息诸缘务,一心行道」这个非常重要

《楞严经》与《法华经》的差别

带业往生是有条件的

念佛人为什么要修习出离心

平常颠颠倒倒,临终很难有正念

我们的人生,一句话就可以说完

心性本来具足,但要靠因缘来成就

临终的往生,取决于心中的爱取

道秀法师嗔心堕为蟒蛇

妄想最怕时间的考验

你是要面对太阳还是面对黑暗

入一无妄,彼六根一时清净

无论打了多少妄想,我们的心都是清净的

念佛机能够为亡者念佛吗

【推荐】净土宗的思考,永远要把功德归于佛陀

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六度

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是「借」来的吗

真正的六度,重点在调整我们的心态

不能了解生命的根本而错乱用心

生死是一念妄心捏造出来的

精进有什么好处呢

为什么到净土,不是去享受快乐的

【推荐】人为什么会发脾气,原因在哪里?

「好人」与「道人」的不同

拜佛时除了念佛外,可以观想阿弥陀佛光明吗

修行要经多长时间才能圆满

天台宗的判教为何受到历代修学者的重视

感应道交的先决条件

你自己不想改变,谁也救不了你

佛陀跟我们的差别

食肉有什么过失

「带业往生」是否应该说为「伏业往生」

为什么有些人越用功烦恼越重

在身心世界中找到一个不变的理体

【推荐】观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为何念他的名号不能往生

日常所有的障碍,都当做临终模拟考

我们为什么要买一个房子

人生经验的痛苦能否激发往生力量

【推荐】念佛法门的专修与杂修

感情重的人应该看哪部经

【推荐】平常没什么感觉,临终时你就知道怕了

一心三观和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依生灭法而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非常脆弱的

生命的「仓库」---第八识

修楞严经的人,遇到事情不要管对错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么

【推荐】应该怎样观察我们的色身

【推荐】往生净土,你最好能够抓住一些重点

为什么邪见的过失,比散动还严重

如何判断真心与妄心

身处生死轮回,我们该怎么办

当妄想逼出来时,会产生一个反弹的作用力

极乐世界的莲花为何有的茂盛有的枯萎

心无自体,它是缘生缘灭
打佛七时一直哭泣,可以祈求阿弥陀佛快来接引吗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修行最重要是明心见性了解真妄
生死轮回的根源

【推荐】一念攀缘心到底是怎么生起的

今天去造业,是外境错还是内心错

往生的人要先把生死业力沉淀下来

【推荐】依止不生灭心为本修因

「我见」是怎么产生的

烦恼太重,是你想太多了

境无好丑,你怎么想就变成什么相貌

一个人开始内观时,他就是在开显宝藏

站在本来就没有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断除业力的相续,尤其净土宗更重要

娑婆世界的快乐没有安稳性

为什么偏空涅槃只是个化城

什么叫作佛号安住呢

平常起烦恼忘了佛号,临终也自然会忘了

降低罪业的势力,因为罪业会让你临终痛苦

越到晚年,观照智慧就越重要

顺境时用精进法,逆境时用忍辱法

戒律在修行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们是时候该看清楚生命的真相

我们要远离魔境,只有一个方法

「无常」道破整个人生

【推荐】厌离娑婆,要厌离全面的娑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