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各位正法学堂的同修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请诸位放掌,大家晚上吉祥。

诸位同学,今天是《净土或问》的第八讲,今天开始的内容要进入到第四个问题了。大家知道,《净土或问》的每一个问题都是非常针对时弊,和容易出问题的关口来设的问答。无非就是截断疑情,或者说婆心切切的引导,所以有的是动之以情,但是今天的第四问,大家一定要认真听明白,是晓之以理。如果能把净土法门心地上的圆融的见解,其实也就是把佛法根本的心法能够穿透过来,我们说理解上,并非是在领悟上,哪怕是理解上能够穿透过来的话,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你的理能透过来,对我们疑情能够断掉,最次的能够伏住,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外一个就是道理上明了以后,在事相上我们就可以放手,放心去做,去安心。其实也就是在护持自己和他人的见解、智慧、信心。所以一旦你理上明白了以后,就会觉得旗帜已经非常鲜明的高高的竖在那里,就不会有不知所措,甚至很多问题都不会滋生。再一点,如果从理上能够透过去,这个待遇直接关联到我们往生以后,它对于品位的推动力量是非常大的。就好像我们现在真正一个大的国家也罢,一个产业也罢,如果能够发展的最好,一定是要掌握它的核心的科技力,这是一样的效果。

所以这第四问,正是依着心地理体来设的问答。其实说白了就是理和事的圆融、性和相的融会的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问题的问的部分。

“问曰,净土摄机,诚乎其广矣。愚不敢复议矣。然亦尝闻有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之说。愚窃喜之。”这是他首先提出来一个我们常听到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虽然这里他讲到的“本性弥陀”道理是一样的。但是话音一转,在经典里面对于净土的陈述,“及观净土经论,所谓净土者,十万亿土外之极乐也。所谓弥陀者,极乐国中之教主也。是则彼我条然,远在唯心本性之外矣。”

首先我们来通了一下,前面的一番开示说白了他并没有入心,虽然这里讲到的“愚不敢复议矣。”就是我不敢在这个上面再有所议论纷纷,但实际上还是偷心没有死尽。意思就是从你说的这方面而言的话,净土法门确实是广大的,这个我承认。但是,在世俗间大家都知道,但是之前的话基本上是一个虚假的铺垫。实际上他想提出来另外一个自己执着的观点,所以这里才说到“然亦尝闻有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之说。”

大家想必对这两个名词概念,在教法中常能听得到,这确确实实也是经典中的意思,没有错。不但是经典中的意思,而且也确实是佛法核心的理论,最清净的境界,“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但是这里他提出来说,但观净土的经论而言,你看我们学习净土的三经,或者是《往生论》里边都是从事实上做真实的有相貌的这种,有远近层次,主观和客体,我们所说的正报依报,还有时间的久近等等这些上面来进行陈述,你看每一部净土的经典里皆是如此。所以在经典中都是指方立相,有染净差别的,包括还有苦乐的这种代沟,而形成了极乐世界真实的风景。这里讲到的,他说就依报而言的话,在十万亿佛土之外。

但是我要提醒大家,这个概念和“唯心净土”并不违背。他所提出来的问题说这个概念和“唯心净土”是不同的,在十万亿之外,离得很远,好像不在心内。就正报而言,这里有佛叫做阿弥陀佛,又好像和“自性弥陀”又不一样。所以这样的话,就显现的好像是他是他我是我,这里用了一个词叫做“彼我条然”。就是说,是两条道不在一起,这样的话,当然与唯心和自性就不同了。所以大家看看这个问题假冒他的见地高深,而实际上是非常大的硬伤,成时法师在这里点评“你意不来遭遇掴”,就是好像在那说了半天都说不对,自己把自己扇了一巴掌。

所以我们看这个问题,首先大家要知道,这里在理解上并不是“唯心自性”之说是错误的,我们已经讲到了这是佛法的核心义理没有错。错在哪里呢?对唯心和自性错误的认知上,这个问题的根本错点我们要了解。

第一个,他认为所谓的“唯心净土”,把唯心认为就在心间。心间在哪呀?我们下意识就觉得在自己的色身之内,至少不出我们意识的范围,这是唯心;第二个,自性他错误地以为就是自己,是的,自己本来就是佛,那还讲什么阿弥陀佛?

由于这个上面的错谬,所以导致了他才有这样自以为是的问题。所以大家在理解上要了解到,佛法事理其实是圆融的,这个问题一个讲事一个讲理,但是它呈现出来的入道的点不一样。像“唯心自性”它是从般若空性的角度,是从理来入的。净土法门大家一定要知道是从事来入的,是从相上来上道的,不是从性上来论的。所以我们通常把净土法门称之为感应法门。就是你要当真的这样的去信、去愿、去行,念佛。当真的把净土所有一切描绘的这种自在,极乐的这种境界,把它从事事无碍的理上,要给它通透过去,还要给它真切起来,这两样一样都不能落。

另外,我们也要知道所谓的“唯心自性”的提法,其实更多的指向禅宗的修学手法,念念的销归自性、本性。所以你看为什么印祖在《印光法师文钞》里面开示的时候,他就屡屡次的讲到说念佛之人不要涉及禅宗的参究一路,你搞不来的。两个上道的点不一样,所以各有各的入道之道,两相不能混乱的。就像我们平常做吃的一样,糖就是糖,盐就是盐,碱就是碱。如果你这样乱放的话,或者明明是放糖,你用盐来要求它,来讨论它要放多少,就会失去菜品的特色,就不能吃了。所以真正的问题,实际上他把唯心自性给搞错了,他把弄成唯我自己了,不是唯心自性了。

既然是唯心净土,可是要知道心是周遍法界的呀,大家要随着来观想,我们的这个遍法界的心的的确确是周遍的,没有一处一念不到。极乐世界就在这个心中,心也没有离开极乐世界;这个心也没有离开极乐世界,当体就是极乐世界;也没有离开娑婆世界,当体就是娑婆世界。不是离开极乐和娑婆另外有一个心或者自性。

这个自性,为什么说唯心自性,其实心、性它就是一个东西,大家这个不要搞错。由此而言,阿弥陀佛的庄严,我们色身的有漏,陋劣。极乐世界的乐,娑婆世界的苦,这一切都在一切本具的自性之内。不是离开现在我们人人都知道的西方极乐世界和正在说法的阿弥陀佛,而别说另外有一个唯心自性,其实这样已经恰恰出了唯心自性的知见,头上安头,心外求法。所以大家也要知道,我们所讲的我们凡夫众生念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们的国土,极乐世界,包括信愿行的资粮,愿力的接引。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唯心自性中显现的。所以你现在要舍去我们现前心性上的极乐,别求一个妄想而生出来的唯心自性,这才叫做“彼我条然”。

我不知道这样讲大家能不能听明白。也就是我们求往生念阿弥陀佛并没有出唯心自性的范畴,但是往往我们容易把唯心自性,当作不必求生的理论。这实际上正是对于佛法领悟上面的硬伤,当然这个还不出唯心自性。所以你看他提出来这个问题就是“彼我条然”,既然有唯心自性,为什么还跑那么远去千里万里亿里迢迢的去较这个真儿呢?

我给大家做个比喻,这个问题出在哪里了。好比我们在此土,将来要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彼国,就好像一个人他在我们这个国土里面受苦,虚妄的这个相里边过日子,就好像做梦一样。那么往生到极乐世界成就佛道,就好像醒来一样。可是大家想想,做梦的时候和醒来以后是两个人吗?只有一个人。我们在这里把这个人就比喻作“唯心自性”,他是一个人,睡着的人、做梦的人和醒后的人都没有出这同一个人,离不开的。可是问题是什么呢,在我们这个国土上就老是在做梦醒不来,而且在这个娑婆世界还到处都是唱着摇篮曲,给你打安定针,就让你醒不来,越睡越想睡。极乐世界虽然还是这个人,让他醒,一切的生活环境就是叫醒。

大家要听明白这个比喻,就是这一个人,好比像唯心自性这个道理一样,娑婆是唯心自性,但是他就在做梦。极乐虽然也是唯心自性,但是他就在叫醒,不管是做梦还是叫醒,梦里、醒后,同一个人,不管在哪里都是一个人,不出唯心自性。由于有了唯心自性的道理,就错以为这个人就不必求生净土了,反正就唯心自性当体就是了。这就是什么呢,好比这个人就让他在梦中继续梦好了,不让他醒来。梦中说醒,在这说了这么多的唯心自性,但是就是醒不来。徒有这个唯心自性,结果错成都是唯我自己了。

所以往生其实并不妨碍唯心的,可是如果你只说唯心就不让往生,就有障碍事理不圆融,特别是不能够平等普度,没有正知见。所以他的问题其实是两套修法体系,锁定的不一样。就禅法的唯心自性而言,一个是关注到现前的身心,唯心自性。但是他悟了以后还不是为了改造身心。那念佛来讲,一个是就是关注了身心的改造,但是他也并没有离开现前,唯心自性。

总而言之,就净土法门而言,我们有些时候有些话是不能听的。就净土我们就老老实实,真的当真求生西方就可以了。你讲什么当体就是极乐呀,心净就是极乐呀,极乐也不离开现前这个呀,自在了就处处都是极乐,我跟大家讲,如果没有得道,这都属于邪知邪见,包括我们常讲“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脚下修。”就以为说就不用往生了,太多的人用这个以法破法,破净土往生的这个事,由本具的这个“理”来破这个“事”,你说能够事理圆融吗?所以大家读懂了以后,就明白他的问题就在这,自己还在那窃喜之。

所以我们来看,“则彼我条然,远在唯心本性之外矣。果何谓耶。”就是说有这么个说法吧,是这样吧。

我们来看天如惟则法师怎么答的。“答曰,汝言局矣。”太有局限性了。“不识汝心之广大而明妙者矣。”下面开始举经典中的论证了,“楞严云,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安有佛土而不在吾心者哉。”

你看,一针见血。就是说你呀毛病出在根本就不识自己的心,就以为在色身之内方寸之间,不知道心广大,你看这里“汝心之广大而明妙”。《楞严经》里面讲到,所有我们自己的色身也罢,或者外在的山河大地整个虚空,一切的现象存在,都是我们妙真如心,也就是如来藏心所显现的一切的幻相。所以诸法所生是唯心所现的,多少人啊,我在讲《心经》的时候也不止一次地提过了,大家一定要把“心”给认清。就是因为教理不明白,不知道“心”是个什么概念,很多人就一直糊涂下去。一听唯心所现,大家反过来也就是所现都是心,一切境界全是心的体现。既然这样,怎么会有“安有国土而不在吾心者哉”,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土,哪怕十法界,包括六道轮回,全是我们妙明真心所显现的。你这个妙明真心在染的时候显现就是六道轮回,你这个妙明真心在净的时候显现的就是三界外的四圣解脱,都不出这个。所以不管是国土也罢,众生也罢,正报也罢,依报也罢,皆是如此。

我们再下面看一段,这段话虽然比较绕,但是很说明问题。“当知净土唯心,心外无土。”就是既然你说到唯心净土,那么换个个儿。“净土唯心”就是所有极乐世界的情形就是我们当体本具的心所显现的,离开本具的心不会有另外一个极乐世界,就是不在这个心中,不在这个心上,这是不存在的。比喻好像“如大海之现群沤。无一沤能外海也。”就是海浪上的水泡一个又一个那么多都数不清楚,但是逃不出大海当体的内容,这叫做“净土唯心”。

再换一个说法,“唯心净土,土外无心。”刚才讲到是心外无有土,这里既然讲唯心净土,就要明白土就是心,极乐世界就是心,娑婆世界就是心。“犹众尘之依大地,”每一个微尘都是大地的一份子,没有一个微尘不叫大地的,本身就是大地,大地包含了这么多微尘。我们的心就是大地,一切的国土包括极乐世界,就是微尘。所以这一段讲到的就是心土不二。

哎呀,讲这一问呀,理解上是非常吃力的。心土不二,就是我们唯心自性的心性和我们变现出来的国土,其实不是两个东西。国土当体就是这个心性,心性演绎成一个国土,不是离开国土别有一个心性。也不是真的有一个心性上面承载了国土,是心性就是国土,国土就是心性。绕的我也绕进去了,不知道大家绕进去没有,我跟大家讲绕进去就对了,你就随着法义,随文入观,不要有一丝一毫的妄想生起,就对了。但是由于我们习惯了精神、物质这种二元的下意识的形态,一旦说物质、精神是一体的,物质没有障碍,精神一直长存,它是一体的。哎呀,我们就有点吃不消。“心外无土,土外无心”。

我们再打一个比方,就是我们现前的,这个比喻跟前面的比喻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且所比的这个物,就是所喻的法喻跟前面也不是对应的,我们各听各的就好了。一切所有的境界,就是这个国土、那个世界,如什么呢?都好像梦里边所见的山川人物一样。大家都做过梦,梦里边有那么真切的情景,其实我们现在所对的世界,就是我们在梦里的情景。所以说,梦里的一切情景就是依着这个能梦的心所显现的,我们每个人在做梦的时候,你要知道有一个心在作用。所以说如果没有这个做梦的心,就不可能有这个梦里边的境;如果没有这个梦里面的境,也不可能体现出来能做梦的心。所以就是心外没有境,境外也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心,全体境界就是这个心,全体的心当体就是这个境。

大家仔细参究一下,参悟一下。如果真的能够理解到这个点上的话,你说他这个问题离开了极乐世界,当下现前现实的极乐世界,又另外说出来个唯心,离开了正在说法的阿弥陀佛,又给他头上安头出来一个自性,这不就好比离开梦境另外有一个梦心吗?所以大家才知道,这才叫他错误在“彼我条然”,这才是他把本来是一体的东西给分开了。

这是我们对这个问和答的一个辨析,希望大家有所领悟,阿弥陀佛。

下面我们再看一段,下面这段可以说是涉及到一些教法了,虽然这个教法,这个概念也不止一次地给大家讲过了。我希望我每讲一次,多闻熏一次的时候,大家在意念中,在见解中,就能够坚固一次见地,不是让你着这个文字相,而是了知这个心的作用和国土的差别。

我们来看下面一段。“又当知先圣有云,唯此一心,具四种土。一曰凡圣同居。二曰方便有余。三曰实报无障碍。四曰常寂光也。”

“先圣有云”,这里其实应该是以智者大师为代表,先圣。就是你没听见古来的圣者,大祖师爷们都说过了嘛,因为智者大师他创的天台宗,在我们汉传佛教里边被称之为讲教法最细致的一个宗派。所以我们确实有时候学习佛法,除了我们说情感上这种信愿,多少也要了解一下教法次第。你比如今天我们讲这四种土,如果你要了解了一下教法次第,那么你首先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知道净土一旦往生以后,它意味着有多好多省事,多么的不麻烦。如果没有往生,依着这个次第去修,得有多麻烦。

第二个,大家信佛可谓心诚,可是烦恼没有断尽,贪心依然尚在,所以一被人忽悠往往就带着这种也许是名利,世俗贪或者也许是法贪吧,但是由于不知道教法次第,容易被别人忽悠。你比如说这会有人出来跟你说,我已经无欲无求了,断欲了。那断欲他意味着什么,断欲就要出欲界呀,一个是食欲一个是淫欲,他得断掉,真到这个地步的时候,欲界就承载不住他。那么欲界有的人如果说证到初禅,这意味着什么呢?不吃东西饿不死,就有这个本事了,所以到什么地步,有什么境界的呈现呀,罗汉的功德呀,菩萨的次第功德,我们要明白。明白了以后,不会被这些邪魔外道们一讲邪知邪见就搞不清楚,就听的如痴如醉了。

所以你看这里讲到,我们现前的一念妙心,依照着染和净的差别具足了这四种国土。这是粗线条的划分,当然他中间也有非常明显的界线。一个是凡圣同居,待会我们下面还要贯文细讲,那“凡圣同居”大家都明了,凡夫圣者住在一起,其实就是凡夫的世界,圣者是来度化凡夫的。从第二个国度开始就入到净土了,但是净土的差别相,“方便有余”是最次的,“实报无障碍”是菩萨所居的,证法身的菩萨,“常寂光土”是只有佛才能到得了。

下面我们要看一下,因为祖师爷给他解释就是为了说明唯心自性的道理,和极乐世界现前虽然在唯心自性中,但是我们依然要往生的功德。

再往下看,“一凡圣同居土者,自分二类。初曰同居秽。次曰同居净。”就是告诉我们说凡圣同居土里边分两类,一种叫做同居秽土、染土,就像娑婆世界;还有一种叫同居净土,就像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具体是怎样的呢?

“初同居秽土者,娑婆之类是也。居其中者,有凡有圣。而凡圣各二。”他分得多细啊,大家要把这个线条厘清,就是光在凡圣同居土里边,有凡圣同居秽土,有凡圣同居净土。就在凡圣同居的秽土中又分了凡和圣,凡和圣各有两种。

“凡居二者”就是凡夫来讲,一个类别就是“恶众生,即四趣也。”这个四趣是指的什么呢?就是地狱,饿鬼,畜生,还有阿修罗。这是在凡夫土里边,凡居里边的两种最混得差的。虽然阿修罗的福报大,但是他长得太丑了。那么一入三途的话,这种苦楚真的是太让人绝望,遥遥无期。有时候我们也反观一下,你看我们生在凡圣同居土里边,算是什么呢?算是生到善众生。凡居,就是凡圣同居土光凡夫就有两种。

这是恶众生,恶众生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在做善众生的时候不珍惜,不断的造恶业,这个恶业造的非常勇猛精进,一天都不歇,一会儿都不歇,控制不住的造,造造造总是觉得说,反正现前果报又没有来,无所谓啦,修行修行修不过,就依然是不去行。这样所感的果,就是说等到了三恶道的场景现前的时候,你也是控制不住这个苦,就不断的受不断的受,想受点儿乐没有。因为你曾经造业的时候,善法太少了,相续的都是恶法呀,连一个力量大的决定性的善法都没有种过,大家扪心看我们现在浑浑噩噩的一天依然如此之过。

所以“二善众生”就是人天,这是指的“凡”。有时候我们在经典里面也赞叹过,说作为人道才是真正修行的法器。可能我们再跨越一下视野的话,真的在诸佛菩萨的视野中,六道里面的众生也就那么回事,没大的差别。因为我们处在一处了,世间不是有一种算一个笑话段子吧,说这个人他不跟比自己强很多的比,他就跟自己差不多的比,然后比不过的就嫉妒,然后自己比他稍微强点了就很幸福。可是在佛菩萨的眼中,说实在的,纵然投生成人,是一个修道的法器,但是造业的强度,也是一不小心就落到三途里面,所以本质上与三途也没有什么区别,很苦,虽然号称叫做善众生。这是“凡居”。

那么“圣居二者”就是凡圣同居里面的圣人也分两种。“一实圣”,真实的确确实实是个圣人。大家听了说,这难道还有不确实是个圣人,是假的吗?一种是他从凡夫往圣人的过程中,正在进行到圣人的阶段,一直在老老实实地走。还有一种他早就成就了,他给你使个障眼法,是化现到这来,这叫做权圣,权巧方便的权。凡圣同居土里边的圣者就这两种,你看“一实圣,即四果辟支,通教七地,别十住,圆十信后心。”这个实圣指的什么呢?具体就是说从凡夫开始修行证到声闻的四果了,预流、一来、不还、罗汉。或者证到缘觉,也就是我们说的辟支佛圣人。这里还讲到是什么呢,这是个知识大家了解一下,“通教七地,别十住,圆十信后心。”这是几等何许人也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叫做通教、别教、圆教,这就又要了解一下天台的教法了。

在天台宗,智者大师当时把释迦牟尼佛一代的教法,他给组织说明非常的清晰,叫做“五时八教”,八教里边又分两种,一种叫化仪四教,一种叫化法四教。化仪四教是指的佛在度化众生的仪式方法,比如他用顿法或者渐法,或者用秘密法,或者用不定法,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这就叫化仪四教,我们在这里不考虑。我们要了解的是化法四教是什么呢,是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的教法内容,化法四教称之为藏、通、别、圆。

藏教是什么内容呢?就是以《阿含经》为主的小乘经律论。那么小乘一说我们就知道它的教法,讲的是因缘、生灭、四谛,通过对于空性的分析,慢慢的解析现前的一切现实世界,把他分析的原来是万法皆空。通过观法断掉我们根本轮回的驱动力,就是见思烦恼,这样他就跳出三界外了,就成了罗汉了,这就是藏教。藏教说的这个内容是正化声闻,旁化菩萨,就是主要是针对声闻讲的法,所以他只说到空性,不知道缘起,这就是藏教的大概意思。

什么叫通教呢?通教就是指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都可以学的法。但是他主要是针对菩萨法,他不是通过分析来悟到空性,他是当体就观到空性,本来就是空的。为什么叫通教呢?就是学习这个教的人,有可能通到前面就成了小乘人了,有可能通到后面就进入大乘法了。

所以第三个别教就是只讲大乘,不讲小乘法。只单单为菩萨而讲的,让他们要悟到佛性,就是中道实相,所以别教就是有别于前,但是他又没到圆满的地步,有别于后面的第四个,叫圆教。

圆就是不偏不倚了,圆满了。他所度化的就是最上根之人,诸法不是圆满具足的嘛,就是我们说的一切本来具足呀,烦恼即菩提呀,生死就是涅槃呀。

在每一个教法的次第中,比如说,从一个人修行,比如他证到这个境界了,那么证到这个境界,在藏、通、别、圆里面表达的不一样。你看这里讲到的,为什么讲到说凡圣同居土,有真实性的,说到了这个水准才能称之为圣人,前面的说罗汉四果。第二个就是讲到的藏、通、别、圆里边,通教的菩萨要到了七地才能称之为圣人。那么别教的菩萨,因为别教比通教要高妙,他只要到了十住就开始称之为圣者了,就断了见思烦恼。圆教的菩萨就更加殊妙了,他只要进入到十信位修完了以后,我们不是知道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他把十信位修完了,十信的后心,这里讲到“圆十信后心”,就是指的十信位圆满的最后一念,马上要入到十住的初住的时候,就成为圣人,就是这么个意思。

但是为什么他还在凡夫所住的国土里面,就是后面这句话,“通惑虽尽,报身犹在,皆名实也”,就是他证的空性已经不再受后面的轮回了。可是他在轮回之中,前面造的业还在,还没消完。剩下这个业,还必须住在凡夫土里边,把他这日子得过完了,这就叫做实圣,真实的正在修成圣人的行者,与凡夫共住在这个国土,就是代表实圣。“报身犹在,皆名实也”。

什么叫做权圣呢?权是权力的权,但是大家不要这么理解,这是权巧方便,就是为示实权嘛。他示现的,变化的,为了度化众生随行而来的。这里讲到的“谓方便实报寂光土中法身菩萨及妙觉佛,为利有缘,应生同居,皆是权也”,指的什么呢?权圣就是除了凡圣同居土,后面的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中的这些法身菩萨,大家要知道什么叫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就是开始破了无明见佛性。就前面讲到的,圆教的初住上面开始就破无明了,就见法性了,乃至还有妙觉佛,就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琉璃佛等等,将来弥勒菩萨所成的佛,都属于叫妙觉佛,究竟圆满了。

那么“为利有缘”这些话我们常听,理解起来其实非常妙的,为什么说“为利有缘”?就是他曾经在这个同居土里边,结了好多缘分。那么结果他不是修出去了嘛,修出去他倒驾慈航的时候,回去度化这些众生,还得应这个缘,为了跟他有缘的众生得到他解脱法身的利益,所以“应生同居”。

大家要弄仔细了,为什么叫“应生同居”了,他必须还应着这个因缘的情态,被牵引着。这个牵引不是我们凡夫的业力牵引,而是随着因缘,他发心应这个因缘,牵到跟他有缘的这个人的跟前来,在这个因缘中,在同居土里边度化他们。“皆是权也”,这都是权圣,所以在凡圣同居土里,分为实圣和权圣,分为恶众生和善众生,总归构成了凡圣同居土。

但是呢,“是等与凡共住,故云凡圣同居。四趣共住,故云秽土也。”也就是因为这个国土里边,因为有三恶道和阿修罗,所以才称之为凡圣同居秽土。那好,依着凡圣同居秽土,那一定要有凡圣同居净土,这才是要引发的隆重推出的国土。

“次同居净土者。且如极乐国,虽果报殊胜,非余可比”。你看说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一般的国土不可比的。“然亦凡圣同居”。虽然如此,但是他的情状还是属于凡圣同居土,大家不要因为这个好像说,哎呀,极乐世界还是凡圣同居土,跟我们这好像虽然我们是秽的他是净的,同一个级别。正因为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所以才妙不可言,为什么呢?

大家来看,“何以故。虽无四趣”,没有三恶道,没有阿修罗。“而有人天”,不必堕三恶道,但是还得有凡夫人天众生。为什么呢?“以生彼土者,未必悉是得道之人”。所以大家看出来极乐世界的妙了,果报是极其殊胜的,其他国土比不了。但是他并不因为如此,就好像都是圣人,他有凡夫给我们什么呢,往生者没有断惑证真,凡夫往生者提供了机会。虽然没有三恶道,也免去了过患,但是有人天,为什么呢?因为“生彼土者,未必悉是得道之人”。

我们前面已经讲到了什么叫做得道,意味着最次最次你得到罗汉的预流果,预入圣流嘛。但是这个话听起来我非常的欣喜,为什么呢,你看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不一定全是得道之人,像我们这个时代往生的几乎都是没得道人,没有得道的人还可以往生。意味着什么?带业往生,没有到业尽情空的地步,但是可以往生。就因为这个反而给他冠一个同居净土,非常妙,让我们有了希望。不是得道的人可以往生,所以在上古判净土法门的时候,很多还是算非常有知识的法师吧,把净土法门给判的就是不知道要证到什么果位以后才能往生,其实都弄错了。全凭后来善导大师才力挽狂澜,说到净土法门就是让凡夫入报土,当然他这个引用的报土,这里说到的凡圣同居土,他就有报土的功德。这个点我们后面再理解。

好,我们再往下看,“如经云,犯重罪者,临终忏悔念佛,即得往生”,这就讲到了《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下品下生了。下品生里边哪怕你犯了五逆十恶罪,只要你不诽谤正法,临终的时候生起了重重的悔恨心,念念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得往生”。

最近好多同修提问,说念念诚心念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现在还罪过这么多,怎么还没消完。我说一个你要领悟这个法义,一个是像经典里面讲的我们的业力太多了,无量劫来的业力嘛,但是同样你也要相信他,确实就在这么消,每念一句,就把未来八十亿劫的轮回可能性给他消去了。什么时候念的我凡夫心和念的佛心,我这边念他那边儿消,他越消越少越消越净,我越念越切越念越真,这两个一拍即合,就是我们因缘成熟,正要往生之时。

所以大家看,尽管尚未得道,依然决定往生。所以说,“故知虽具惑染,亦得居也。”虽然我们具了烦恼染污,一点都没有断,但是还能够居在凡圣同居净土,往生极乐的可能性。

再往下看,这是属于凡居嘛,“圣居权实,类前可知。”就是在极乐世界他也有实圣和权圣。实圣是什么呢?“类前可知”我们这里可以讲一下,就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在娑婆世界已经修得有点功德,成为圣位的这些罗汉菩萨们。那么一往生以后,他还是在继续修,只不过速速得道,快速增长,还在继续修。

另外一类呢,就是在极乐世界已经修成就了,在某种因缘下他又作示现,陪着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一起修,这就叫做权圣。其实权圣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其实是倒驾慈航,乘愿到娑婆世界的这些人,这些大菩萨们,他本有的如如不动法身还在极乐世界,这也叫做权圣。所以这里讲到的,虽然说“类前可知”,我不这么讲一下的话,可能大家还不知道极乐世界怎么也有实圣也有权圣。还有一种实圣是咱们这以凡夫身份往生到极乐世界,在那开始修行以后,超凡入圣,这也属于实圣,跟前面一样。

“但以无四恶趣,故名为净”。你看为什么叫凡圣同居净土,就是因为没有三恶道,没有阿修罗,那这就是净的。免去了下堕的可能,就是你最次最次当个人,而且这个人呢还是一个,怎么讲呢,凡夫清净海众。你说他是凡夫,是呀,没有断一点儿烦恼,但是你说他是凡夫,他天天跟清净海众同步在修不可思议法。希望能断疑生信,决定得生,太美妙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呀。阿弥陀佛!

那好,我们再后面一句,“或曰,具明土相,复多不同。如无动界,虽是净土,犹有男女及须弥等。净土既其不同,秽土亦应不等也。”

你看,这里就讲到凡圣同居净土秽土,都是根据自己的功德也罢,业力也罢,所在的众生也罢,各自召感各自的样子,各自召感各自的待遇。你看这里讲到的“多不同”,就是每个国土里面的“土相”,就是每个国土里边的情状,他的相貌都不一样的。举了个例子说,这还有一个不动世界,不动世界也称之为净土,但是他那有男女相,有男女相就表示有淫欲心呀。极乐世界没有男女相,都是清一色的童男子相。还有须弥,“须弥”来讲,那就说明有依地而居为本。不像极乐世界,就是想在地居就地居,想在空居就空居,想在水上就水上居,想在树上居就树上居,所以这还是明显的不一样的。净土只有极乐世界果报殊胜,“非余可比”。大家要生起向往心。

净土既然这样不一样,秽土当然也不一样了,这是从凡圣同居土给大家做了一个介绍。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呢,因为后边把这四土介绍完了才有一个收尾,就是要说极乐世界,也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范畴。我们求往生,从娑婆求生极乐,并没有违背唯心自性的根本法。但是因为不懂嘛,所以在这里祖师爷就慈悲,掰开了揉碎了说。

我们今天先只是讲了一个一心所具四种国土中的凡圣同居土,里边的凡圣同居秽和凡圣同居净。在凡圣同居秽土里面也有凡有圣,凡圣各具两种。一种是恶趣的凡夫,一种是人天的凡夫;圣也有两种,一种是权圣,一种是实圣。实圣就是真实的,从那一步一步的往上修,到达圣位了。权圣来讲,人家早就修成了,权巧示现化现在那里,这叫实圣、权圣。从凡圣同居净土而言,像极乐世界也是这样的,也叫凡圣同居,为什么?虽然是净土,但是他有没有得道的人,没有成就的人,作为人天的身份生活在那里,所以他也是凡圣同居,但是又称之为净土。所以,像这样的一个教法,大家再想深入的了解痛快一点呢,去看一下《弥陀要解》里边蕅益大师的注释,那是跟天如惟则是同步的,而且也非常的明晰痛快。

好,还剩一个方便有余、实报庄严和常寂光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得枯燥,反正教法上就是要了解这些次第和染净差别,那我们下一讲再继续进行。

好,今天就到这里。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