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的学子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请大家放掌。

诸位晚上吉祥。今天又是一个周一,我们讲到《净土或问》的第十二讲了。因为途中外出有一次参访的法务,所以耽搁了大家一期的学习。也不知道诸位耽搁一次是觉得,哎呀,终于正好能够歇一次了;还是说,一落落的一个星期节奏没跟上,心就会散。反正我的感觉是,常在佛法中有节奏地去护持自己这颗心,一旦不在节奏中了它就会散。特别每次开示,我们都好像例行公事,反正有心无心地都念一遍“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今见闻得受持。”希望能够解如来的真实义,真实义不是那么好解的。

一个,这次因为出去到澳大利亚,更加感觉到我们生在佛法的核心地,大乘佛法的流行辐射区内,这是非常庆幸、千载一时的事情。但是在这个辐射区内,如果第一点我们不能够当下珍惜,因为听得太多了,来得太容易了,那么往往人就容易这时候忘乎所以,就不能够当下珍惜了,这就叫难遭遇,因为你在其中遭遇不上了。

再一个,有时候我们的心力进、退、强、弱之间,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够跟法相应得到的。为什么?如果你念念都能够解如来真实义,那当体我们自心就是如来,就是佛了,念念觉嘛,那就圆满了。但是我们有时候会比如说听不懂,比如说听不对,比如说虽然听得明白了,可是信心没有用水一样的把它给浸透。诸如此类,都是我们解如来义的障碍。

所以,特别是从上一讲开始,因为我常遇到这样的人会有一些劝诫,说你道理讲多了这么枯燥,有什么用呢?好像自己没有方便善巧,没有接引的智慧,这个确实如此。但是大家也要了解到,人呀,最怕“认真”两个字。我们一辈子生活在人世间,做这个梦,至少有一件事你是要认真的。一切都可以不认真,但是至少你自己的本命元辰中,应该有一件事我们去认真,而且一直到底,否则的话真的人生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我想,虽然好像一开示老是讲,一开口就讲什么无明呀、真如呀、菩提呀、观法呀等等这些。因为我太愚钝了,真的没有方便接引的能力,也不想用世间法来自欺欺人。所以,哪怕我们当下听不懂,你过后有所悟,也不失一场法上的因缘。再有一个,我觉得听不懂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种借口。为什么?因为你不做功课啊。听不懂你得自己想办法让他懂,世间法不懂的事多了,都是一样一样的学会的呀。世间法学的能那么精那么纯,为什么佛法反而不去懂呢?是真的佛法的难在障碍我们?还是自心的懒在障碍自己?这个我们要搞清楚。

所以在此之前一系列的讲解,特别是上一讲,行文、义理都比较深奥,引出了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观来配合解释念佛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那么我们也要了解,心作佛、心是佛,它是一个佛法的核心区。它的要义最终解答出来,就是让我们系念、谛观阿弥陀佛而已,大家不要跳出这个核心力。实际上你听懂了,怎么讲,就好比说自己心里有数了,心细了,掌握自己的状态了,渐渐的进入修法。我们不懂也没事儿,为什么呢?只要你忆念、观想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已经同步在所谓的空、假、中的观法中。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核心点要掌握住,要控制住。

上一讲主要是引出了《观无量寿佛经》中的一段核心经文,我们也给大家讲过,释迦牟尼佛跟听法众因缘状态最好的时候宣说出来的,应该一心系念谛观彼佛,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我们心想念佛的时候,当体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八个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四个字,“心作心是”,仅此而已。后面有了智者大师的注释,又有了四明知礼对这个的再讲解,等等这些,反正无非就是用念阿弥陀佛这么简单的法门,把它匹配到天台教法最严谨的观法次第中来,它是一样都不少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念佛为什么是总持法,它是一样都不少的。所以“心作心是”,其实就是修这三种观法,修这三种观法,是所有佛法修法、法门的总后台,就是这个说法,也是佛说这段经文的根本宗旨,就这么简单。再给大家复习一遍,十分钟的时间,我们算是一次复习。

今天我们再开始继续往下讲,大家来看:

“又曰。此观能令四佛土净。如是方为此经宗致。乃至云。以此经本为韦提希厌同居秽。求同居净。故谈妙观。观彼依正。三观若成。粗垢先落。非有余净。更生何处。”

这段话,“又曰”就是进一步讲这个观法,空观、假观、中观,其实也就是我们观想阿弥陀佛这个简单的观法,简单来说。我们一般理解为,反正就是为了往生嘛,只要修这个法能够往生,好了,就算到头了。这一段进一步的提升说这个修法的妙用,我们只往往能够短浅的看到往生之前,然后,修这个法让我们成功往生。我们还没有看到这个宗旨到究竟极致的状态,不仅仅是往生前来给我们能往生提供保障,而且是往生后能够让我们快速成佛的保障,也在其中。

所以这段话,就是为我们一心系念谛观彼佛,也就是暗合“一心三观”的观想法门,我们现在在讲净土的修行方法,第一个讲到的观想。它可以不但成为我们成功往生的正业,也是往生之后修行的妙法,就这个意思。所以这种观法能令四种佛土清净无余,大家听明白啊,“此观能令四佛土净。”而且后面加了一个词,“无余”,这才是《观无量寿佛经》所谓观的直通法门和究极的妙用。“如是方为此经宗致。”为什么?就是乃至说到,我们前面给大家讲过《观无量寿佛经》,我希望虽然我讲的就那么一遍,大家没事的时候多听听。也许那么一句两句三句五句又突然入了心,让你的境界达到曾经的没到过的地方,新一轮的法喜充满又会滚滚而来。所以你看这里,说本来《观无量寿佛经》就是为韦提希夫人这个老皇后,她在宫里面日子过得挺好,结果她儿子要篡位,把老国王给囚禁了,她自己想送点饭,结果差点被儿子给弄死。

在这种情况下,她不想在娑婆世界待了,这叫同居秽土,她想到极乐世界去,那叫同居净土。因为这个缘起,所以才"故谈妙观。观彼依正。”所以才给说十六种妙观法,让我们观察极乐世界的好,正报也庄严,依报也庄严;依报能说法,正报也说法。反正是观佛,妙观也是空、假、中,这三观如果成了,“粗垢先落”,就是粗重的见思烦恼先任运而落,断掉了。“粗垢”是我们轮回三界的烦恼,它是粗重的、本能的,先把它断掉了,一定就跳出三界,那生到哪里去呢?由此功德,你一定会别无选择地要生到方便有余净土。大家要搞清楚,我们这断掉见思烦恼所生的是方便有余土,但是还是秽土(如果你修行的本钱不够),可是如果你念佛、观佛,观的见思烦恼断了,往生西方就生的方便有余的净土,否则你还能到哪呢?也就是你法修成以后境界就现,你不要都不行,不生都不行。所以“非有余净。更生何处。”

这一段想说明什么?就是后面要衬托出,韦提希夫人虽然只想生到凡圣同居的净土而已,就这么个发心,但是因为给她讲了观法,观想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如果这个观法得力,她往生后依然能够凭着这个法更进一层。什么意思呢?我们后面再来跟着讲。

“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立三观。良由观妙能破三惑。不独感于同居净土。随其惑断浅深之处。自然感得有余等三土。”

这就是好处来了,说你本来发心只想生到凡圣同居的净土,可是你修的法好以后,三观不仅能够破粗重的见思烦恼,见思惑,还能够破尘沙惑和无明惑。由于这个法太微妙、很好,这样的情况下导致后果,并不是仅仅满足于你的愿望,就是生到同居净土就可以了。大家注意,我们每个人都是啊,现在讲什么呢,讲我们只要观佛常想着南无阿弥陀佛,就这么一个法。但是你现在觉得我只要能往生就可以了,往生到凡圣同居净土,可是他的后续效果“随其惑断浅深”,就是观法起来以后,自然而然久了他会断烦恼,断着断着一断就收摄不住了,就跟我们造业有时候造的,一造就收摄不住。修法也是修的一下子就收摄不住了。

怎么样?自然而然随着你断烦恼的功德浅深,就会生到方便有余净土,或者实报庄严净土,乃至常寂光净土。所以说“自然感得有余等三土。”就直接把后续的功德给你说出来,不要以为只能往生,后面的成佛路上也是省了比往生更省的力气。大家要听明白这个法,往生到极乐世界在成佛路上,比往生还省得力气更多。所以这里就打了个非常微妙的比喻,特别好。

“如病须药”,我们生病了,应该吃药,“本为身安”,就是为了四大轻安,身体舒服、正常嘛。“求得仙方修合服之。不但身安。兼能轻骨。”

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四大不调了要吃点药,本来就是病治好就行了,四大调和了就满意了。但问题是得到的这个方子很妙啊,它还有更加妙的作用。如果你按着这个药方去吃这个药,不但能够治好我们的病,而且还能够长生不老。记住我们在开始治病的时候,只想病好了就好了,没想过还能长生不老,但是它可以让你长生不老。我们一开始只想着哎呀这个药让我的四大调和了,地、水、火、风均匀了,那我就没有病痛。可是现在发现这个药还让你证到四大本空,这个比喻非常妙,本来为了四大调和,现在还能证到四大本空,这样的一种比喻就是,“身安”比喻说我们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就满足了,可是不但让你身安还让你轻骨。“兼能轻骨”就是没想到往生后直接继续修,还能够见到上面的三种净土,这是大大的意外收获,而且直接联系到我们现前修的法门。

“只是一药。效乃深胜。如一妙观能净四土。”

就是只是用这个药,没想到他后续的效果这么好。就这么一个微妙的观法,就能同时清净除了凡圣同居净土的另外三种净土。所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呕心沥血的,那么多平等法门中,他就让我们念佛,就说让我们求生,他深知这个好处呀!“我见是利”,他知道这个巨大的利益在哪里,我们能够感受的到的,很多我们还感受不到的。大家知道我们现在选择净土法门,我们所见这点好处,佛告诉我们说怎么怎么个好法,说实在都是因为我们的心力太漏劣了,才讲了这么一个好,这么一段好,根本的好讲来了,我们都心力承载不了,弄不清楚搞不上去。但是只要你听信了这一点点的好,你去修,根本的好全部都会跟进。我说的这个话,如果大家能够生起信心,我是照着祖师的解释和佛的教理在说,谁能够生起真实的信心,突然间一念相应,谁就是人中的芬陀利华,人中的芬陀利华太稀有难遇了。

我跟大家说实在的,比如说我在这里讲我未必能够全部的相应,虽然我也在调足了十二分的心力,这个是要因缘福报善根的。未必诸位在此时此刻听的人,他有可能相应的多,那么他就得利的多,不用怀疑。甚至说有的听了以后觉得,讲来讲去反正法师我也听不懂,反正我就相信阿弥陀佛就念,我就信将来一定要往生,那你就得利了,就是为了这个。

所以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个法就带有授记的性质了,诸位,带有给我们授记的性质。大家还记得在讲《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为什么讲到观到第三观谛观的时候,就给我们后面打保票,说能够“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到第六观的时候,能够“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第八观的时候,就可以“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而且“于现身中”,就是当即这辈子就保证你能够“得念佛三昧”;第九观,保证“生诸佛前,得无生忍”;第十观、第十一观,能够“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从此以后,“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就是只要你修到这个地步,他就打保票给你相应这样的功德,因为你自己的功德已经摆在那了。所以大家想想,按照本来的初衷,我们忆念观想佛只是为了往生,然而一观修成了,引发的意想不到的殊胜境界就是这样。所以四明知礼法师在上面所有这些道理,就是表达这个意思,不仅仅是往生,往生后依然会节节高升。

后面进一步说“解云”,这个“解”还是指前面一讲我们讲到的“融心解”,融于心的解释。“解云”什么呢?“韦提本欲舍秽取净。而佛示观法。舍秽必尽。显净无遗。”

这就是韦提希夫人的初衷,我们前面也讲了半天就是这个意思,只要能离开凡圣同居秽土,生到凡圣同居净土就好了。她就是想到个无忧恼处,不想见恶人,不想听恶声,目标就这样。但是佛陀给她开示不可思议的修法,不但能够舍秽,还能够把这个秽给断尽。也就是她只想带业往生,但是佛给她讲的法能够彻底把这个业给尽,业尽情空,她只想带业往生,佛陀教的法可以业尽情空。她只想往生到那,到凡圣同居就行了,但是佛教她的法可以让她把净能够发挥到极致。你看这个话说的多好,“舍秽必尽”,尽头的尽,“显净无遗”是一点都没有遗漏的遗,这就是佛给她示的观法。

后面又打比方说:“如月盖为免舍离果报之病。故请观音及乎宣咒。乃能消伏三毒之根。具足五眼之果。故一心三观求生净土者。”

这个等一下我们讲。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呢?就如同月盖长者,在经文里边有月盖长者为了免除在毗舍离城瘟疫的果报,所以她祈请观音菩萨给她宣说神咒,结果她得了这个咒的法以后,不但能够治病,就是免除了瘟疫的病苦,而且治病反而成了最低效果。最佳效果是还让他“消伏三毒之根”,就是熄灭了贪嗔痴的烦恼。“具足五眼之果”,现前就得了五眼圆明的果报功德,也就是最次的连神通都同时有了。所以“故一心三观求生净土者”,大家不要被这个“一心三观”吓坏了,我可以改一句,故谛观彼佛就是心里常观想阿弥陀佛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能够怎么样呢?

“以三惑为秽土之因。以三谛为净土之果。故别惑尽则寂光净究竟三谛也。别惑未尽则实报净分证三谛也。云云。”

就是我们观佛求生净土,因为我们有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有这三惑所以才成为我们生到秽土的因,有这个因所以才常在秽土。如果我们断了这三种烦恼,就证到真谛、俗谛、中谛。一般在天台教法里边修空、假、中观,能够证到真、俗、中谛,证三谛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我们了解一下就行了。就能成为净土之果报,也就是往生到净土,同时得三种果报。所以“别惑尽则寂光净”,就是你的无明惑,这是最底盘的惑,最麻烦的惑,能够断尽了,就生到常寂光净土。这样的话就能够证得究竟的三谛,真、俗、中三谛之理。如果你修观法就是念佛,念的还不行还差点。“别惑未尽”无明没有尽,但是你见思或者尘沙正在尽,就生实报庄严净土,这不是证得究竟三谛之理了,而是分证三谛,就是次第三观证入的,不是一心三观证入的,就是这样的。“分证三谛,云云”,就是大概这么个意思。大家知道了吗?你要把这个核心精神听明白,说来说去就是要告诉你什么呢?一心系念谛观彼佛有多好,意味着什么,将来怎么样。

下面我们再贴一段文字出来,继续往下贯解,这段是一个总结了:

“如上所明一心三观能破三惑能净四土。其或未破而生安养同居者。托胜增修。则有余等三净可待矣。且教有云。五浊轻重同居净秽。而圆观轻浊所感同居依正最净。比修戒善及余经众善感安养土。其相天殊。故天台宗以圆观为定善也。”

这段总结我们要了解一下,因为它是在经过前面的讲解、论证,和相比较的衬托出来以后,这里告诉我们,如上面所说的不思议的一心三观,也就是你在念佛的时候能够破三种烦恼。论典《大智度论》里面讲其他的三昧都有缺憾,有的能够治得了这个烦恼治不了那个烦恼,只有念佛三昧可以同步治一切的烦恼。大家也不要把念佛三昧想的,我们现在是摸也没摸到边,但是你也要知道念佛三昧谁都能修的。这个话有时我们听听很可怕,因为谁都能修好像觉得离自己很远,你要能修成,那你就是祖师爷,管有没有出家、在家,我们谁都有可能会修成,只要你修。所以能破三种烦恼,能净四种净土,是它的全体作用。

如果只是先得到它的部分作用,比如“其或未破而生安养同居者”,就是我们不但是无明烦恼,连见思烦恼都没有破除的情况下,也就是像咱们这样的,只要带业往生到凡圣同居的净土,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仗着极乐世界殊胜的境缘而增进修行,则后面的三种净土,“则有余等三净可待矣”也就是说指日可待的事。这又是一种有点授记性质的法语,所以大家要知道圆修和次第修的差别就在这。

我打个比方吧,未必每个人都相应,一个人一个相应法。次第修就好比我们每天都念佛,反正就是十万亿佛土外,阿弥陀佛。反正他说了“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 不取正觉。”那我就依着这个念阿弥陀佛,每天都阿弥陀佛,非常好,对的。但是我依然还具足前面的一种信愿,我又再加一个什么呢?我念阿弥陀佛,一切现前皆是阿弥陀佛。一切世界都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我见的人都是阿弥陀佛化现,这么多的人一定是阿弥陀佛和清净海众互为主伴演的一出戏。在我跟前不断的一个局又一个局给你设,就为了成就你的修行。我们念念一切的因缘,一切的人事都是阿弥陀佛化现,你就会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放下,越来越觉得,怎么说呢,这个贪、嗔、痴的波澜就越来越摆平了。就等于我们现前一切“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在这样的一种修行中,这就叫做“托胜增修”。就仗着这种殊胜的境界,其实也是我们自心所具备的福报,才能这么观起来增进修行。那么这样的修法非常快,真的比我们就锁定一个方隅,这可是不一样的。

所以“且教有云”,也就是经教中讲了,“五浊轻重同居净秽”。“五浊”我们都知道,我们这叫五浊恶世,也就是大家所每天面对的一切境缘,五浊染污有轻有重,有这样的差别。所以才有五浊重的人生到凡圣同居秽土,就如同咱们;五浊轻的人,就会生到凡圣同居净土,就如同清净海众。由于净秽轻重的差别,所以才有同居净还是秽的国土不同。要说明什么呢?“而圆观轻浊所感同居依正最净。”就是我们修一心三观,也就是念佛,能减轻五浊的污染,让我们生到所感的凡圣同居净土,那里的依正最为清净,就是国土最为清净,就是指的极乐世界,依正最净。

这个修法“比修戒善及余经众善感安养土。其相天殊。”就是比起我们修行五戒十善,和其他经典里面讲到的众善,来回向往生西方,也就是说品位也罢,或者说国土庄严的程度,到时候有天壤之别。说白了也就是定善和散善的差别,我们这里讲的观想法就属于定善,所以“故天台宗以圆观为定善也。”这个散善、定善,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很明确,散善就是净业三福呀,后面的下品上中下生呀。十三种观法就是后面的九品,不是上、中、下品里边都有上、中、下生嘛。前面的十三种观法就是显的定善的功德,就是往生同居净的极乐世界,那么到时候由于你修法的不同,它显现召感的极乐世界的相状,也是不一样的。虽然同往生到那里,所感的功德是一样的,但是修法不一样,所召感的境界是不一样的。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讲完了前面讲到的净土修法有三种,一个观想,我们到此讲完了。从上一讲到这一讲这一段论文。

下面开始讲到第二个,忆念。虽然观想祖师给进行了这么多微妙的讲解和匹配的观法,好像观想很高妙。忆念,应该我们讲到的就是念佛吧,口业居多,首先要提醒大家,也并不是不在这样的微妙观法中。所有刚才的这个妙法义呀,忆念的时候也是同步具足的。那好,我们今天先来看忆念的修法,先看一段论文:

“二曰忆念者。或缘相好,或持名号,皆名忆念。而有理有事。如华严解脱长者云,我若欲见安乐世界无量寿如来,随意即见。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来,我若欲见,随意即见。我能了知一切如来,国土庄严,神通等事。”

我们先把这里做一个停顿,先讲一下。其实这段经文前面的这几句是总括,就是“二曰忆念者。或缘相好,或持名号,皆名忆念。而有理有事。”到这里是总的一个概括讲法,后面“如华严解脱长者云,”这是开始从理上进行分别论述。所以大家先把这个起头的这个次第分明一下。

后面我们来看,“圆观”相好庄严,就是用你的心去缘阿弥陀佛的庄严妙相跟执持名号,这两种都叫做忆念。因为我们通常的凡夫的分别心中,就会觉得“忆”的角度来讲肯定是多于心识的观察吧,那么“念”呢,更多的是口业的执持。可是大家要晓得实际上“忆”和“念”是同一功德,再说白点就是要把你的身口意锁定在一个境界上不动。这样产生进入境界,这就是入净土所显现的一个方便。这里讲到的“有理有事”,我们在此前学习《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的时候,也讲过“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的差别。可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遇到这个概念,不太能够厘清什么叫理、事,这是佛法的根本。真俗二谛,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但是我们最难理解的就是二谛的妙义。

说白点吧,实际上“事一心不乱”就是从认知上,在念佛的时候有我、有佛,念的佛一直真的为我所念,反正一直念,这就叫事;从理上来讲,就是已经悟到、了知或者相信佛我的平等无差别,这就叫理。入了这个理,但是他依然并没有废弃我一直要念佛,他只是在念佛的同步中已经悟入了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没有能所的对待,但是不废具体的事修。只不过也就是说,从认知的层面,同样也在念佛中,一个是透明的,一个是朦胧的而已,就这样。

那么后面的这一段引的经文呢,惟则法师讲法呀,古德来真的是在讲法的时候不乱说,什么都是要有理有据。先说佛说的经文,再说权威大祖师的注释,还有更权威的再注解,这一系列说下来就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了。大家发现了没有,天如惟则法师的原则也是述而不作。所以他这里说,“如华严解脱长者云”,《华严经》中有这么一个角色,解脱长者他陈述自己的功德海,说如果我想见极乐世界,“安乐世界无量寿如来”的话,“随意即见”。而且“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来”。那就说十方所有诸佛“我若欲见,随意即见”。这是个什么境界?他想见阿弥陀佛,随自己的意念即就能见的到,一念发心即刻就现前,而且十方诸佛皆是同样如此。

那我们这种境界觉得真的太高了,其实一点都不高,我们可以从一个角度理解,就是他的信心是彻底清净,所谓我们常说的“一念净信”,当下就往生。实际上就是当下随意见十方诸佛,当然也是包括阿弥陀佛,而且还同步能够了知一切诸佛的国土庄严、神通妙用、度化众生、放光现瑞等等,一切尽在眼底,心上。他怎么有这个功德的?除了我们说的一念净信,我们也只相信极乐世界,人家的这一念净信,信什么呢,信一切法本有的功德。大家仔细体悟这个。他已经入了这个佛法了,就是一切佛法都是唯心所现、应念即至,包括极乐世界所有一切的景象,其实都是我们本具的功德。

他怎么入的这个,从哪里悟呢?这就需要智慧了,就是他“能了知一切诸佛如来国土庄严神通等事”,但是他这是看见的末,我们说但得本不愁末,枝末才显现出来的一切的妙用、神通、智慧自在等等这些根本法他要先得。

“无所从来,亦无所至。无有处所,亦无住处”。

这是他感受到佛的根本,根本境界。那我们在理解这个时候,非常的抽象化。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为什么听法让大家特别是听这种心性心地法的时候呢,尽量不要用思维,而用悟性、觉性、直觉。因为我们本有的觉性都在的,跟佛是一样,只要我们本有的觉性调动的同步跟语言表达的境界一样了,没有障碍了,让自己的一念心就相应进来了。所以为什么解脱长者能够入这样的法界,他已经用自心跟佛心同步,“无所从来,亦无所至”,没有住相呀,没有住处呀,没有定见呀。为什么“无有处所,亦无住处。”就是没有一个时空也罢,概念也罢,能够把佛给作为一个标签给他标注,那就他成了一个在处,一个来去了。他只有无处不在的大圆满觉,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彻底显出来国土庄严神通妙用。

我们再往后面看,这个更妙了,“亦如己身,无来无去,无行住处。”大家敢相信这个法吗?“亦如己身”,就像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身体,也是“无来无去,无行住处”的。这个法是不是真的呢?我们现前推究一下。我们每天好像都在行走坐卧,都在进进出出,那大家观照一下我们的这个色相,这个身体真的有来去吗?自打我们对这个色身有感知,就从这一期的轮回而言,大家想我们这个色身有过来去没有?没有嘛!你不要以为从这个门进那个门出叫来,可是从这个门进那个门出的时候,离开过我的感觉吗?我一直在呀!这个“我”,从凡夫来讲是烦恼,从佛来讲这就是大圆满觉。没有啊,一直就在我中,哪里有来去之相。再说侧面一点,就是不管我们到哪里,都是如影随形的,怎么讲呢,就精神和物质都没有分开过,你怎么去来?你走到哪都是你呀,那就说明你哪都没走过,一直是你呀,不动的你就在你呀。这个非常的抽象,需要悟性。

“亦如己身,无来无去,无行住处。”我们从外相上好像有行住坐卧,可是真的有这个结合点吗?大家想想我们有过确定的一个时间的过程,或者有过确定一个方位时空表达是真的吗,没有啊。说我们一天在行,你哪到哪去呀?我这次刚刚去澳大利亚到墨尔本有个大洋路,就在海边的悬崖上就这个公路没完没了。当时我就走了快一天,就觉得明明车子在开呀,自己坐在车里一直在动,这个是动呢,是车在动还是路在动,也搞不清楚,又好像一直也没动。其实真的没有动,无行处呀,无住处,你说我们这个身体那会在哪儿呢,在东边吗,东边还有东;在西边吧,西边还有西。所以这些法语要跟进上来就叫觉呀,这就是念佛呀,所以我们不要以为佛身好像是“无所从来,亦无所至”的,我们的身其实也是“无来无去,无行住处”的,一样的道理。在这样的情况下:

“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如梦所见,从分别生。见一切佛,从自心起。”

最后落脚的“自心”的背景,其实就是从理体上、心体上而言的,就在这一念遍法界的心中,虽然我们说念佛念佛,我要往生,佛来接引,实际上佛能够来到我这吗?我能够去到佛前吗?那就有来有去,大家一直都在,都是充满周遍的,你怎么去怎么来嘛,容不下去来的动作呀。所以为什么说见这个心就见这个佛。“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如梦所见,从分别生”。一切的你来我往,都是从自己的分别心中所生的。

大家要搞清楚,我们现在在讲忆佛念佛,就从忆念的角度来讲,我们是怎么个忆念法呢,解脱长者的忆念法是人家随意一忆念,就能够现前见。为什么有这样的本事呢,因为他悟到了本自觉心的这个理体周遍的,佛我是一如的,我心即是佛,佛即是我心。那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无去无来嘛,我心即是佛,佛即是我心,但是整个在我心即佛,整个心地中一切法就像梦一样,一切的娑婆的苦,极乐的乐,我要往生,佛来度我,信、愿、行等等这一切,从此到彼一切的差别相都是从我们的分别心所生的。所以说我们要见一切佛的时候从自心起见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想想从自心起见,那就说明我们这个自心如果打开,随心即见,像解脱长者一样;如果封闭,那就只能见到自我。凡夫的瑕劣之心只能见人,而不能见佛了,就这个道理。后面又连续有几个比喻,今天如果贯完的话,害怕大家吃不消,那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先到这里。这是第十二讲,暂且告一段落。

我希望大家回去再能够复习一下,然后依然能够下一次听之前再预习一下新的论文,这一问,再说一次,是非常理性的。希望我们从理性的角度,建立起来毫不怀疑的对佛法真实感的这种信心,然后再去念佛的时候,就等于说我们前面讲到的可以“圆观”,可以渐渐的让我们每个人本具的现在这种重的五浊情状,慢慢的让他变清变淡。那当然如此,将来就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所见的国土。大家记住,虽然带业往生,往生后和极乐海众所具的功德待遇是一样的,可是所见的国土的境界,那在那时候还是有差别相的。

好,今天就到这里,请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