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二页。我们讲到内心的作用,就讲到忆念的力量。基本上我们生命的果报,它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你过去所造的业力;第二个就是你心中的忆念,就是你心中的愿望,你有这个愿望,你就会有这个忆念。就是第一个是业力,第二个是愿力的和合,就构成我们整个生命的结果。

有一天,孔夫子带着子路跟颜渊在花园当中散步,看样子孔夫子那时候的心情非常好,没有什么忧烦的事情,孔夫子就问子路跟颜渊说:何各言尔志?讲讲你们心中的理想,你在这个地方读书,你们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远景、什么样的意念呢?子路就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也。他说:我希望有一天,我今天读完书以后,去外面做事,有一点钱财,我要买很多的车子、很多的衣服,当朋友要跟我借用的时候,我会大方的借给他,就算是他把这些东西用坏了、占有了,我一点也不生起吝惜瞋恨之心。他心中的远景是这样的远景。

颜渊就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有一天我为国家做很多事情,我希望我能够不夸耀我的能力,我有很多能力,但是我不夸耀。第二个、我也不张扬我的功德,保持谦卑。你看这两个,你就知道他们心中的愿望、忆念是不同的,就这两个生命的结果是不同的。

所以你看子路后来的结果,他等于是为朋友牺牲了,他做家臣,为了救他的主子,结果死在乱刀之下,他把朋友的仁义看得很重,他忆念的就是朋友的仁义──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也。但是你看颜渊的意愿就不是这样,他不是建立在朋友之间的义气,他忆念的是他自己的德行,所以你看颜渊到最后的结果,其实颜渊是孔夫子所有的学生里面最优秀的,以现在来说就是成绩最优秀,第一名的,但是在孔夫子的学生当中,生活最落魄的就是颜渊,经常三餐不继。

你看孔夫子有一个学生很平常,他是做官的,有一天他的同学开着一辆大的车子要去见颜渊,结果车子太大,巷子进不去。后来他的同学进去以后,看到颜渊住在一个小巷子里面,好不容易才找到,车子还停在外面,他说:你何苦啊,同学!颜渊说:我宁可固守贫穷,也不愿同流合污。其实颜渊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一点也不感到惊讶,因为从他当初讲的话,就看出他生命的方向──愿无伐善,无施劳。他看重的是内心的德行。

这个时候大家就很好奇,那孔夫子的理想是什么?这个时候子路就问孔夫子说:愿闻子之志,老师您的志向是什么?孔夫子说:愿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诶,这个人不简单,孔夫子他心中忆念的是世界大同的景象,老年人得到赡养,年轻人得到教育,朋友之间能够富而好礼、遵守规矩。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这三个人同样是读尧舜禹汤的圣贤之书、同样在读一本书,但是三个人是往三个结果、方向不断的前进,他们的生命是三个方向。

后人把子路这个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也的道德叫小仁小义,这种仁义是小仁小义,你看到的只是朋友的仁义,这种格局不大;把颜渊这种宁可为德行而放弃世俗的名利,叫做中仁中义,因为你偏重在自利;把孔夫子这种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这种思想,叫做大仁大义,知其不可而为之,处在乱世,还是尽心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绝不放弃。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你心中所忆念的法,事实上对你的生命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

这个地方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就是说身为一个凡夫菩萨,你要以佛志为己志、以佛心为己心,你不断的去想:这件事情阿弥陀佛会怎么做?就像忏公师父说:我们修行人遇到事情,你就想想这件事情印光大师会怎么做?蕅益大师会怎么做?这样子对我们的德行有提升的作用。就是你不断的忆念祖师、忆念佛陀,以祖师的志向为己志向,以祖师的大悲心为己心,这个是非常好的方法,就是本尊相应。本经的意思就是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们直接用香来熏习自己,我们不必靠自己去创造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考方式。好,我们看经文。

丙四、述己自利利他

前面已经把忆佛、念佛的方法跟功德作一个说明;这以下把忆佛、念佛的因果关系作一个总结,我们看经文: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我们看消文的地方: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这个地方讲到大势至菩萨他的自利跟利他的法门,我们先看他自利的法门。大势至菩萨回忆他过去的修行,我本因地,我在凡位菩萨的时候,我们前面说过,他在恒河沙劫遇到超日月光佛,彼佛教我念佛三昧,他最初就是依止这个忆佛、念佛的因地,而成就了无生法忍。

我当初是一个业障凡夫,但是我就是不断的观想阿弥陀佛与我同在,我不断的忆念阿弥陀佛有什么功德、阿弥陀佛有什么样的理想,我以他的理想当作我的理想,我把我的心经常跟阿弥陀佛融合在一起,结果因为这样子,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我很快的就证入了二空真如,他就是用这个本尊熏习的法门,直接观想我就是阿弥陀佛,我应该要怎么做!现在在利他方面,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我也是用这样的念佛法门,来摄受众生,归于西方净土。这个观念,我们把它作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我们先看在自利方面──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什么叫念佛心呢?以弥陀果觉,作众生因心。整个念佛法门就是这句话,就是说我是一个因地之心,阿弥陀佛是一个果地功德,我把这个果地功德跟众生的因心合在一起,我经常观想以佛志为己志、以佛心为己心,我经常以佛的功德来要求自己、熏习自己,这样子就像染香人,身有香气。你以这样一种本尊相应的心情,很快的就能够念极情亡,证入无生;带业往生,圆证不退。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现生能够念极情亡,因为我们的妄想也是无自性的,你不断的往真实的地方去思惟,妄想自然消灭,临终的时候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往生净土,圆证三不退。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这个念佛心,当然无生忍是一个结果,但是悟入无生法忍,念佛心不是一个唯一的选择,你也可以用参禅的心、止观的心。这个地方大家会问:念佛心悟入无生法忍,跟参禅的心悟入无生法忍,有什么差别呢?这个地方的差别,在于自力跟佛力的差别。你完全只是靠参禅、止观的心悟入无生法忍,那是完全自力;你用念佛的心,除了自力以外,还有他力的加被。

这个他力的加被是什么意思?我们简单的说明,让大家体会一下。现在的很多管理学的大师作了统计,他把成功的因素归纳成两种,一个人事业要成功有两种因素:第一个是你的能力,第二个就是你的势力。他说:这个能力只占成功的百分之十五,你的势力占百分之八十五。

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看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楚国的项羽是出生贵族,他的家族几代都是做将军的,他的能力比刘邦高多了。刘邦等于是一个市井无赖,整天带着一些哥们,到处的游手好闲。刘邦你看司马迁《史记》上的记载,刘邦遇到事情就讲一句话:为之奈何?我该怎么办呢?问旁边的人。所以若论能力,刘邦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刘邦几次跟项羽打战,都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都是请韩信派兵来救他,他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没有一次打赢的,都是被项羽追着打。

但是为什么刘邦会成功呢?他成功的时候讲了一句重要的话:若论筹谋计划、洞察先机,决战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你看打战之前要做作战计划,怎么样来打这个战,这个筹谋计划、洞察先机,张良是高手。这个计划做完了以后,谁要去实践呢?他说:若论领兵作战,攻必克、战必胜,我不如韩信。带兵,韩信真的会带,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这个城攻下以后,谁来治理国家呢?他说:若论安定人心、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萧何,你只要打完仗以后,他就能够重新的把它恢复起来。我为什么成功呢?我的能力比不上他们三个,他们三个能够为我所用(呵呵),所以我成功了。所以刘邦的成功在于他善用势力,但是他没有能力。

今天我们成佛之道的道理,跟这个是完全相似的,我们的目标都是无生法忍,但是你有两个选择,你可以选择完全靠你自己的力量来面对业障,这是你一个选择,我不要势力,我只要能力,我不要佛陀本愿功德的加持,我也不需要佛陀光明的摄受,我完全靠自己的戒定慧来面对业障,这是一个选择。当然这样的选择,一定是入道多辛苦,障碍重重。第二个、我自己尽我该做的力量,有能力;我能够有佛势力的加被,那这个就更好了。

你看蕅益大师的传记,你就会有这种体会。蕅益大师刚开始是以参禅心悟无生忍,你看他刚开始出家时候的口气啊,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蕅益大师他讲这句话当然有他的条件,他的观照力强,他直接能够观照二空真如,他二十四岁出家,二十五岁就开悟了,他看到这个身心世界是如梦如幻的,得到胜解。他本身的加行力也是很强,他每次一闭关加行,就是《往生咒》《大悲咒》三十万遍、一百万遍。

所以他刚开始对这个佛力的加被,并没有重视,他重视的是能力。后来到了四十几岁以后,他自己讲后因大病,这个大病在传记里面讲到: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只有含泪念佛而已,后来决意西归,开始对阿弥陀佛的功德,他说是万牛莫挽,一心归命,万牛莫挽。

这个地方就是说,其实成佛的结果是无生法忍,但是在过程当中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完全靠你自己的能力;第二个、你在能力之外再加一个势力,那就更好了。那么到底以念佛心还是参禅心,这个势力有哪些呢?在宋朝的了然法师说:一个人能够经常忆佛、念佛,能够得到四种功德的摄受。第一个法身的摄受,念佛之人能够得到佛陀法身本愿功德的加持,这个我们前面讲过,法身当中有很多的本愿。第二个、光明的摄受,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能够使令我们现生消除灾障。

第三个、神力的摄受,经常念佛的人能够得到大力鬼神、龙天护法的护持,这些都是阿弥陀佛的眷属,你忆念阿弥陀佛的本尊,这些眷属、大力鬼神就保护你了,远离这种鬼神、冤亲债主的障碍。第四个、色身的摄受,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前,开示慰导,接引往生。所以你以念佛心,除了你自己的止观、戒定慧以外,你多了四种的势力──法身的摄受、光明的摄受、神力的摄受、临终的时候色身的摄受,四种力量。

我在佛学院讲以念佛心的时候,有人问我说:那参禅的心呢?参禅的心就少了这四种的力量。所以我们悟入无生法忍,以念佛心是特别的殊胜。这个以念佛心悟入无生法忍,这个偏重在自身的功德。那么念佛人来生的功德,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转五浊恶世,为清净的净土,这是来生的功德。我们看下面摄此娑婆世界,而归西方净土: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娑婆世界身为秽土,它有五种障碍,这个浊简单的讲就是障碍。第一个劫浊─浊法聚会,三灾降临。就是我们身心世界有很多污浊的法开始聚会,有三种灾难开始降临,就是饥饿、刀兵跟病苦,从这个时候,我们的修行就受到饥饿的障碍、人跟人之间刀兵的障碍跟病痛的障碍。这个劫浊是一个总相,我们看别相。

见浊─邪见增盛,昏昧汩没。邪知邪见也开始增盛了,这种昏昧颠倒的心汩没了,汩没就是波涛汹涌,开始炽盛了。这个在五浊恶世修行,最严重的当然就是邪见了,一个人会做错事,他的第一步就是先起颠倒。你看古代的圣贤,他不一定能够明白因果,但是古代的圣贤,他深受两个法的影响,你把古代的历史读一读,会发觉古代有两个思想很重要:第一个舍身取义,这是孟子说的。他说:这个色身是我所爱乐的,但是这个仁义也是我所爱乐的,如果这两个一定要选择的话,我宁可追求仁义而放弃生灭的色身。古人在面对欲望刺激的时候,他知道安住在仁义是更重要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名留千古,古人在面对名利跟仁义抉择的时候,他会想一想:我死了以后,历史会怎么评论这件事情?人死留名。所以古代人的知见,因为有舍身取义跟名留千古思想的支持,他远离过失。所以这个知见很重要。

我们现在对这个知见开始模糊了、生命的价值观开始颠倒了,追求的是现世的安乐,所以接下来就烦恼浊了。我们心中没有一种追求仁义的坚持,也不在乎死后别人对我有什么看法,所以我们就没有办法抗拒心中烦恼欲望的干扰,我们只好心随妄转。烦恼增盛了以后众生浊,我们的果报体变成粗重卑劣,身心世界也变得羸弱没有堪能性,最后寿命短暂,死亡的因缘增加。这个就是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一个──由邪见产生烦恼,由烦恼产生卑劣的果报,乃至于短命等等。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反过来,我们今天如果往生净土,能够转劫浊为清净海会,我们能够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远离种种的灾难;转邪见为无量光,能够在极乐世界经常听闻正法,心中有智慧的光明来引导;转烦恼浊为常寂光,有这个寂静的力量;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把这个粗重的果报,变成一个意生身,没有老病障碍的意生身;转命浊为无量寿,寿命长远。

这个地方,我们前面讲过,念佛法门从今生的角度,有法身的摄受、光明的摄受、神力的摄受、色身的摄受;从来生的角度,当然这个净土的摄受是很重要的。你如果走自力法门,我们是先改变内心,再改变外境;你走净土的话,是先改变外境,再改变内心,因为你的外境改变好了,你内心自然清净。所以净土法门,它是先把外境弄清净了、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了,然后你内心自然清净。所以这个地方的方法是不同。所以我们念佛法门,现生以念佛心入无生法忍,那么来生呢能够摄此界归净土,这是正式讲到他的功德。好,我们看下一段:

乙三、结答圆通方便

前面是讲到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在忆佛、念佛当中,我们要以什么当做修行的下手方便?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佛陀问我成就圆通的法门,怎么悟入?怎么从一个生灭的攀缘心,悟入到常住真心?其实我是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唯一的选择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可以说是整个《念佛圆通章》修行的纲要。这个《念佛圆通章》,它很强调忆念,你心中是想象什么东西?你心中不断的去念什么东西?这个都摄六根等于是把你过去虚妄的想象,通通把它收起来,我们讲打得念头死,就是说你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你不是只有净念相继。

当然净念相继,我不断的忆佛、念佛,你还要都摄六根。很多人他的修行重点,就是偏重忆佛、念佛,但是他忽略了他对娑婆世界也有种种的忆念,这样的熟境界没有把它都摄起来,就是说很多人都只是生善,忘了破恶。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刚开始要把对娑婆世界的忆念收摄起来,然后再专注的忆念弥陀,你就成功了。这样子成就三摩地,这个是在整个法门当中最为殊胜、最容易成功的。一方面把对娑婆世界五欲的忆念收起来,然后专心的忆念阿弥陀佛。前面的说法是根据古德的开示,就是收摄妄念,一心念佛。我们也可以印光大师的开示:

一、都摄六根─一句弥陀念诵听─专注力

二、净念相继─十句成片三三四─相续力

──糅合《印光大师文钞》──

印光大师说:这个都摄六根,其实用一句佛号就可以了。说你这个妄念很多,你不管妄念怎么来,以一念抵万念,反正你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个就是都摄六根,你这个六根──眼睛也不乱看、耳朵也不乱听,你听得到你的声音,你把这个佛号再十句成片三三四,再相续下去,就是净念相继了。

一、一句弥陀念诵听─都摄六根

意─念从心起─→舌─声从口出─→耳─音从耳入

诶,印光大师这样解释也很好,就是以一句佛号来都摄六根,以一句佛号来净念相继。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用五点记数来说明。诸位如果打佛七的话,这个五点记数法也是很重要的。

二、十句成片三三四 ─ 五点记数法

一、安置地轮,令心下沉。

二、所缘行相,清楚分明。

三、宁可少念,不可草率。

四、先依记数,再求圆融。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我们看第一个:

一、安置地轮,令心下沉。你在静坐的时候,你心中的所缘境一定要放在腰部以下。很多人一念佛就头痛,就是他用耳朵来念佛,他注意耳朵,这个所缘境就太高了,最好是放在地上,或是你放在丹田、放在脚掌,也都可以,如果你放在身体,会产生一种点状气血的集中,这个不好。所以我希望大家,你心的所缘境要放在地上,使令内心下沉。

第二个所缘行相,清楚分明,你每一句佛号都要听得清清楚楚。

第三个宁可少念,不可草率。这句话是太重要了。修行不是在于佛号念得多少,而是在那种念力,那个忆念的力量,所以绝对不要求多而念得含糊笼统。

第四个先依记数,再求圆融。你要有一个目标来要求自己,慢慢进步。所以说今天,我们心中有很多忆念,我们可以忆念某一个法──忆念某一个杂染法、清净法;如果你有志于求生净土,你可能要把这些忆念加以收摄,把它集中在一个弥陀的功德:这个叫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好,我们看总结的地方:

甲三、结示劝修

我们最后用善导大师的一个偈颂,把这个忆佛、念佛的观念再作一个总结。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须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善导大师──

《本经》的特色,一个是忆佛,一个是念佛。我们先讲忆佛,前三句话是先讲忆佛。要忆佛之前,我们要先消灭对娑婆世界不正当的忆念。在善导大师的开示当中,我们对娑婆世界有三种的忆念是错误的:第一个是对色身的忆念,我们太爱惜自己的色身。这怎么办呢?我们要想想看,这个色身是无常败坏的,你看渐渐的脸皮生起皱纹失去了光彩,头发也白了,也变成了丑陋的相貌,乃至于我们走起路来老态龙钟,体力也衰弱了,所以色身不值得我们忆念,因为它是无常败坏之法。

第二个、财富也不值得我们忆念,说是金玉满堂,你过去有布施的善业,但是你衰残老病一到的时候,你这个财富是带不走的,所以财富也不值得忆念。

第三个、眷属也不值得忆念,说你有孝顺的儿孙、美好的眷属,种种的幸福千般快乐,但是你迟早要分开的,无常终须到来,无常一到要各走各的。

所以这个忆佛的意思就是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要把你过去比较偏重的忆念,慢慢的把它收起来,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忆念,对弥陀的一个新的忆念,你才有希望。你慢慢把整个新的思路整理以后,下手就是念佛了,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你说我也不能老是这样忆念,开始收摄你整个忆念以后,开始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以你看圆通章就是忆佛、念佛,就是这样的修行。

好,我们这一堂课就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我简单的回答几个问题:

问:以恭敬心听闻佛法,但是不能善解佛法,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无以善用,成误解曲解,此时如何觉照内心?

答:你要是不能善解佛法,你就没办法觉照。觉照是依止道理而生起的,那你不能明白道理,你就不能觉照了,依教起观嘛!那你就是用念佛就可以了,就是念头起来,转念念佛就好了。因为你要会觉照,当然是要有道理的引导。

问:依他起性、遍计执性、圆成实性如何运用?

答:我们上《摄论》的时候讲过一句话,不知诸位记不记得──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就是这样子。遍计执就是由外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想法,这个要破坏的。那么怎么破呢?就是用二空的圆成实性来破坏遍计执。破坏以后,你要修依他起,因为你那个体性破坏要有作用,忆佛、念佛这样清净的妙用要让它多多的生起。所以这个遍计执是要破坏,依他起是要转变,转杂染的依他起成清净的依他起。

问:弟子有疑问,有人拜《地藏经》,怎么阿弥陀佛会现前?

答:如果从教理来说,这是不正常的。你念阿弥陀佛而看到地藏王菩萨也不正常,因为祖师说因果不符,所以这个你就要小心了。你念阿弥陀佛,看到阿弥陀佛,这正常,你因的栽培跟结果是一样的。你因地的本尊是念这个,你见到的是另外一个,这个你就要小心了,从教理来说因果不符,不正常。不正常的时候,你就要摄心,继续念你的本尊功德,它自然消失掉。这个不正常。

问:请法师开示,阿弥陀佛把他法身的功德,创造一个正报、一个依报,请问什么叫正报?

答:他的色身就是正报,五蕴就是正报。像你的长相、你的内心世界,都是正报,你的色受想行识都是正报。

问:请问法师实圣跟权圣的差别在哪里?

答:实圣就是你真实的情况,这个权就是示现。比如说你今生成就了初地,你还真的是初地,那就叫做实圣,初地菩萨是你的本来面目。你是一个初地菩萨,你来这个地方示现一个凡夫,你这个凡夫就叫做权,你没有把你的本来面目现出来,你隐藏了你的本来面目。像蕅益大师他示现了病痛:啊,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

印光大师说:蕅益大师根本就是法身菩萨示现。他告诉你:一个人不能对自己太有信心。那么蕅益大师他是什么?他叫权圣。就是说他没有把他的真实相现出来,他表现出生老病死的样子,他是一个圣人,那这种圣人叫做权圣。你来到娑婆世界,你摆明了你就是初地,那就叫做实圣,你把你的真实相现出来。所以圣人有两种:一种是隐藏式的,一个是显现式的。

问:弟子曾将月历上的菩萨像交给居士处理,居士将它烧了。又曾经将绣佛字的毛巾做为洗脸净身之用。以上两件事情都是在迷惘心下所造,不知道应如何忏悔?

答:这是两件事情。你把月历上的菩萨交给居士处理,他自作主张把它烧了,因为这不是你的本意,所以这件事情你过失比较小。从因果上来说,心为业主,这件事情你过失不大,是居士处理失当,你是叫他把它收好。但第二件事情你就要小心了,你把绣有佛字的毛巾做为洗脸之用,你洗脸之前应该看到佛字了,你也知道它是代表佛字,你还是用来洗脸,这样子最少有轻慢之罪,最少。

那忏悔的方法,当然就是你要向佛菩萨忏悔,最好就是转识成智,你就是多拜佛、多念佛。一方面忏悔,一方面多拜佛念佛。我认为你用有佛字的毛巾来洗脸,这个过失是比较严重的,因为你根本没有把佛放在心中,这种轻慢心,以后你要见佛,困难度就比较高,所以这个要忏悔。

问:俗家的父亲得了肝癌,在往生前合掌念三声,请问师父,此等现象有往生极乐世界吗?

答:我们很难判断他念三声佛,总之他临终的时候要忆佛,所以你看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先善巧开导安慰。临命终的人,他心中忆念的东西肯定是很多的,那你说开导的人是不是把他的忆念集中起来,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这是一个成败的关键。如果这个工作他没有做好,他只是念三句佛号,他心中的想法是多头马车,那这样子我们很难讲他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前面讲过,二人相忆,二忆念深,你要让阿弥陀佛现前,你必须要忆念得深,所以临终的开导是非常重要的,你如何把他这么多的妄想,集中起来专注在弥陀的功德,我认为这个是成败的关键。他嘴巴念佛,他心中打妄想,不一定构成忆念,你感应道交不是靠嘴巴感应道交的,那是心心相印的。

问:两种生死的根本,一者攀缘心,二者涅盘心,可否就是执一切法有、执一切法空?执一切法有是凡夫,执一切法空是二乘?

答:你执一切法有、执一切法空,在《楞严经》都叫做攀缘心,所以五十阴魔,它把二乘也放入五十阴魔(呵──)。我们说二乘的涅盘也很不错,《楞严经》认为这个也是五阴魔境,因为你也是依止攀缘心,心外求法。

好,我们净土学的课程上到这里,我们很感谢和尚尼的慈悲,安排这个课程,让我们有学习的机会,阿弥陀佛。

(学子感谢言词……)

我有几句话想跟大家互相勉励,诸位都是法师,以法为师,以法师人。当然,所有的法门我们都应该赞叹,但是在末法时代,能够给众生真实利益的,我相信大家应该知道,净土法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很多人对净土法门了解不够透彻,结果花了很多时间,他不知道怎么用功,心地法门跟不上,所以失败的很多。

今年大家结夏安居,这十一堂课也应该掌握到净土的重点,我希望大家不要藏私,尝试把你心中的光明跟大家分享,你有什么心得,请大家告诉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法门弘传下去。因为到了末法时代,所有的法门都没有办法了生死,只有这个法门而已。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把你的心得散发出去,那这样子众生会得到更大的利益。好,阿弥陀佛……好,我们就回向,我们把学习净土,学习怎么去皈依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把它回向一下,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