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库 > 禅修法门文章(第4页)
【原文】 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
一、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 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 言语即是大道...
菩萨虽然利益众生,看众生受苦,终日度众生,但不见众生相。如果他有执著的心,那就...
今之参禅不灵验者,第一无古人真实志气,第二不把生死无常当作一件大事,第三拌舍积...
问: 净土法门念佛往生西方,禅、密行者功成后去哪里? 大安法师答: 是啊,念佛...
好,各位有缘,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的内容稍微久远一点,要追溯到释迦牟尼佛,在灵鹫...
在这个世间上,这些无禅有净土往生的人那是太多了。大家看古往今来的往生传,特别是...
永嘉玄觉禅师在《奢摩他颂》开头就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
禅堂就是要见性,见性就是观心,能观心即是上定,若不观心,法无来处。如何能见性呢...
宋代的很多禅师,比如五祖师戒禅师一转世成为大文宗,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在做杭州太...
蕲阳慧玉慧觉二禅人,参老人于黄梅紫云山。自云心中生灭,念念不停,犹如野马,特求...
问:古人云:参究,在搬柴运水行脚处参。今之学者,要在静坐,参功有力。若在四威仪...
学道惟贵痛切,一刻不可放过。盖从无始劫以来,迷而不觉,今一旦知愧,已是三四十岁...
良介禅师,唐时会稽诸暨人,二十一岁在崇山受具足戒。他很欢喜游方参访诸山长老,曾...
参禅人,身心万不可浮华,不可骄泰,不可我慢。类如食则二粥一饭,衣则任冷任寒。儒...
古德教人参禅做工夫,先要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一切放下,丝毫不存,单提一则公案话...
功夫用踏实了,开荒种地,磕着碰着都能开悟。 香严禅师击竹悟道,就是他整理菜园子...
今天我们要说到中国的名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都知道苏州有一个江南园林甲天下,...
从上诸祖教人参禅,虽有超佛越祖之谈,其实要人成佛作祖耳。未有欲求作佛祖,而不遵...
一、绪论 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
原文: 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摩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自负念佛者,辄云止贵直下有...
各位吉祥,阿弥陀佛。 我们中国的佛教行门就是修持的方法,可以说是禅宗和净土最为...
各位吉祥,阿弥陀佛。 佛法传入到东土以后,一开始有点尴尬,就是佛教讲的空,中国...
佛言:见性学道难,尽世修行如毛,见性如角;今之学道者虽多,而发心出世者实少,不...
佛教传入东土以后,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生生不息,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
若求心地一段受用,更须向读书作文已了时,种种应缘处,当下著实,猛地返观内照,观...
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差一程路。这些话同你们讲,实在没有什么讲头;在你们还以为...
我们有很多人虽然念佛不一定心里能够笃定,就是这种自信心往往有时候还生不起来,会...
问: 净土道场是否可以不提禅字?学人在永宁寺听说压根不能提到这字。那么平时佛前...
什么叫理观的智慧?我们先讲一段禅宗的公案再来说明。这个公案应该大家都知道,很有...
有人问赵州:云何是大道?州云:平常心是道。又问:我不是问这个道,我问的是大道。...
清朝末年,江苏常州天宁寺有位冶开老和尚童真出家。这位老和尚在天宁寺十四岁就站在...
用功人,以为自己的工夫很好,能可以把得住,坐下来身、心轻安,工夫是清清爽爽的。...
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
参禅人,要知以禅为道,办道即参禅是也。此一大法,尘世街廛不能办,因人事纷繁,日...
念佛审实公案者,单提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就于提处,即下疑情,审问这念佛的是谁?...
好,各位吉祥,阿弥陀佛。 现在我们的网络时代,确实网络非常发达,各种信息四面八...
看那无思无为前,如何是本来面目?四威仪皆可参,要以坐为正;动静闲忙皆可参,要以...
参究这件事,要念念分明,心心清澈;念念分明则无妄想,心心清澈则无昏沉。只要分明...
因智慧能断疑故。 这智慧不是说我们高考能考一个很好的分数,记忆力很强,这个反应...
好,各位有缘,阿弥陀佛。话说北宋的时候,杭州太守想要迎请一位苏州常住的法师,到...
参禅确实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历代有不少祖师大德,都是从这个法门入手来了明大事...
问: 如何关注心不被外境所转呢?一丝一毫的心都不能动,同时定住,这么强大的定力...
祖师们确确实实了不起,想了很多办法,写了很多文章,讲了很多开示,所讲的都是我们...
示众:豁开正眼,千圣罔测其由;一句全提,万别千差路绝。识不可识,智莫能知,非圣...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几句话,是说用功人一天到晚心行上的事。...
禅人真遇,生长卢陵,弃妻子出家,乐远离行,志向名山,参访知识。幻人以幻业迁讹至...
未开悟的人,举心、动念就是妄想;开悟以后,举心、动念皆是真如。一个妄想,一个真...
这个直下承当在禅宗里面是很强调的。因为我们习惯跟妄想在一起,就像一个人已经习惯...
在佛陀时代,佛陀与一位外道之间有过这样一段公案。有一位外道两手拿着鲜花来见佛,...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其实你修学什么样的法门对我们的影响并不是这么的重大,...
我们再看第二个传承:这个禅净双修的思想。最早提出把净土宗的理观,放进来的就是永...
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
棒喝令开悟 从书中记载,我们可以想见马祖一定是身体伟岸,精力充沛,据说他是牛步...
打七到第九天,如果功夫用得好的话,应该有些消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大家在用功...
《金刚经》讲,一个修行的人要达到三心不可得的境界。三心者,过去心、现在心、未来...
禅堂的居士身上穿的禅褂上都有止观两个字,在我们修行方面,止观很重要,念佛也好,...
修习禅定的法门,古德归纳为三门,就是息门、色门、心门。所有修行的法门不出这三种...
01 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 当念只因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 02...
禅人以持明(持咒)为专行,从事者三十年,心地未有发明。乞老人指示。 老人因示之...
恩爱萦缠与么来,三缘和合住胞胎。 凿开混沌通身瑕,踏破虚空满面埃。 命若悬丝分...
三十年前,当我还是慈孝寺的沙弥时,洗碗可不是一件惬意的差事。结夏安居时,所有比...
原文: 接手书,知居士有向上志。然未知法门所以,及与时机。纵曾读光文钞,亦未究...
用功人有两种难易:(一)初用功的难易,(二)老用功的难易。 初用功的难偷心不死...
寺院的中心为禅堂。禅堂有四大法器:钟板、香板、散香、慧命台上坐木鱼。 禅堂内分...
修行,最主要一个根本的东西就是要有信心、要有道心。信心没了,做什么都不成。最主...
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子时,一个体重稍轻但还健康的男孩在夏卢村降...
历史上的中国禅者,僧,我特钦佩慧能;俗,则是傅翕。这傅大士,有一偈,未出家时,...
一些禅修多年并有所体验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已经证得清净的智慧,不再有对自我的执...
三祖大师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所谓至道,一是至极之道,就是修行要达到的最高境...
《佛印了元禅师痛谕文》,其略曰:一念静心,终成正觉;蛙步不休,跛鼈千里。根有利...
唐代还有位怀玉禅师,这位怀玉禅师修行非常精进,夜不倒单,日中一食,每天七万声佛...
在所有的禅修姿势里面,坐是一个最理想的姿势,因为在坐的时候,我们身体的状态是处...
江西道一禅师。汉州什方县人也。姓马氏。本邑罗汉寺出家。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
净土之为教,仰承阿弥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愿力,摄取十方一切众生,凡具信心者...
第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首 说通及心通...
问: 既唯一真心,教中云何复说诸法如幻? 答: 了境是心,万法奚有?以依心所起...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唯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
【原文】 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
夫业系受身,未免形累,禀父母之遗体,假众缘而共成。虽乃四大扶持,常相违背,无常...
志公禅师即宝志禅师(公元418年514年),南北朝齐、梁时僧,又称宝志、保志、...
参禅人,工夫能做到不打失、不走作、不间断,三能办到,许是工夫持久。何以故?正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依修行的标准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一定要把修行的理念应用在...
在禅师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公案: 六祖大师有一天去参加一个弘法的法会,这时候吹来...
翠岩可真禅师是宋代著名高僧,福州人。曾经参访过慈明禅师,因到金銮结夏安居,与善...
柏林禅寺在唐朝出过一个伟大的禅师赵州从谂禅师,他的舍利塔现在还在这里。赵州禅师...
我们中国佛教弘扬中,最能够落实到行处的,就是禅宗和净土。但是禅宗和净土的误会也...
古德云:尘劳迥脱事非常,什么是尘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攀缘色、声、香...
有一位学僧,恭敬地问慈受禅师道:禅者悟道时,对悟道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 ...
方丈禅房的门外,是用青石铺设的地面,奇怪的是,正对着禅房的门,有一块青石突兀地...
1942年的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一代高僧,南山律宗十一代祖师弘一大师取...
禅堂里是讲心地法门,没有什么好讲的,扯来扯去是消磨时光,悟道就在一刹那,一下子...
人们通常认为在水上或稀薄的空气里行走是个奇迹。但我认为真正的奇迹并不是在水上行...
讲到话头禅,事实上话头禅并不是一个发明,而是很多唐朝的大祖师们,在非常灵活、随...
智者大师原文: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是修行,最痛苦的事可能也是修行。为什么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是修行...
佛源老和尚,湖南桃江人,18岁时从益阳会龙山栖霞寺智晖上人出家,次年就读于南岳...
参禅这个修行方法我个人认为是佛教诸多法门中最奇特的一种方法。说它奇特乃是因为所...
赵州禅师八十岁那年,被众人迎请到赵州的观音院住持弘化。 清晨,阳光透过郁郁葱葱...

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境所产生的六种认知作用,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

宗赜禅师劝参禅人兼修净土

宝志禅师《大乘赞》十首

父母未生之前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参禅无秘诀,只要生死切

念佛人能往生西方,但禅密行者成就后去哪里

北宋高僧死心悟新禅师

无禅有净土往生的人太多了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道无可修,法无可问,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殊不知此下疑情,方才是得力处

只要话头得力,不拘动静,自然不被他转

学道惟贵痛切,一刻不可放过

来去自由的良介禅师

任是美满一生,莫如淡薄一世

唯有一念话头,是当人命根

开悟不是想出来的

元代高僧天如惟则禅师

修行应发三种心

禅宗与净土宗之异同

参禅与修净土的人,还需要研读经教吗

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禅师

北宋高僧大通善本禅师

妄想起灭不停,正是轮回生死根本

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

返观内照,观此生灭之心

抱定这一个死句啃,不问开悟不开悟

唐代高僧怀玉禅师

净土道场是否可以不提「禅」字

磨砖不能成镜,打坐又怎么会作佛呢

古人用功不肯刹那离开工夫,故能当下悟道

天宁维那十六岁,功夫相应付饭债

静中有工夫,动中亦要有工夫

没有远离这「五盖」,休想得定

任在一切处办道十年,不如丛林办道一日

如何参究「念佛是谁」这个话头

宋代高僧天衣义怀禅师

工穷力极本来面目现

念念分明无妄想,心心清澈无昏沉

智慧与禅定者易生净土

宋代高僧圆照宗本禅师

打坐时面对业病的干扰,该怎么办呢

如何让心不被外境所转,同时定住

如野马一样的妄想心怎样调伏

身相既离,心亦如幻,示疾者谁

真切工夫才有悟处

一切诸法皆如幻梦境界

破了本参,还有没有妄想

摩尼宝珠其实就在你内心当中

修行第一关,就是看我们放不放得下

依这个标准来看,你还是属于颠倒众生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调出入息消除内心散乱

马祖道一的棒喝脚踢

禅坐时需克服两种情绪,防止两个偏差

《金刚经》中三心不可得的境界是什么

做到这二十五法,就能开发禅定和智慧

修禅定的基本要求

中峰大师禅诗百首欣赏

憨山大师开示持咒之方法

生老病死颂

为了洗碗而洗碗

末世众生仗自力断惑证真,甚难甚难

用功人有两种难易

禅堂法器与规矩详解

「上根人」看电视,「下根人」进禅堂

禅宗六祖惠能生平壁画欣赏

人生的自在,就在于去留自便

关于开悟的三种错误观念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参禅之四易四难

怀玉禅师精进用功,感得金台上品上生

禅坐时身体应该如何放松

马祖道一禅师广录

当妄心杂乱之顷,念佛自然随念寂静

《六祖坛经》慧能诗偈集

云何说诸法如幻

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沩山禅师警策文

志公禅师:十二时辰颂

真参禅人,二六时中俱用持久之心

莫追忆,莫等待,莫犹豫

知道生命从哪里来,才有办法改变它

翠岩禅师《警僧铭》对僧人的告诫

众生最大的也是最难断的贪

唐代高僧慧日慈愍三藏法师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禅者悟道时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

禅房门外的绊脚石

弘一大师禅修的故事

一切不离自性,自己的心就是真佛

不后悔过去,不担心未来

「无」为入禅的方便法门
禅定者调和出入息的方法

禅门里的「大死大活」与「悬崖撒手,绝后再苏」

「真铁汉」佛源老和尚的禅门棒喝

禅宗的无味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