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保持在没有名言的境界

古时有一禅师修行有了心得,因为禅宗修学佛法是不立文字,所以修禅的学者要请善知识印证,于是这禅师找法演文义禅师印证,他说:我经过长时的修行,心中有心得,我现在的心境是万里晴空,一轮明月,请禅师替我印证。

万里晴空,一轮明月,这是表示他心中的乌云都已消失。法演禅师答说:你这个道,犹是阶下汉。这是说禅师与道还有一段距离。禅师谦卑的说:请师接上阶。他请法演禅师拉他一把,法演禅师答说:月落后,再来相见。若要与道相见,万里晴空,一轮明月的境界也要消失掉。

这是说,起初在对治烦恼时,内心是依止戒定慧,有戒可持,有定可修,有智慧可观照,万里晴空,一轮明月这是在修道过程中,有所破坏,有所建设,对治法门,应该说已走在通往道的路上,但若要与道相应,月落后,再来相见。最后是回归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这是没有开口处,已没有对立相。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有对立,有能对治的戒定慧,及所对治的烦恼,但到到了道时,这时离诸对待,无有少法可得。

所以说以如幻的戒定慧,消灭如幻的烦恼,最后内心是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修行人在修道过程中,需要做很多事,有所破坏,有所建设,到了最后成佛,无有少法可得;虽无有少法可得,却又具足一切功德。不过在刚起修时,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自己要先观空,从假入空,先不要急着观依他如幻。当遇到障碍,先把心带回家,不要相信自己的名言,我们最大的错误是相信自己的概念,犹如见到绳子,认为它是蛇,若相信它是蛇,则永远无法解脱,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生命就变得非常复杂。

所以身在凡位,起初先否定自己,大死一番,若遇逆境,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把心带回家,自己的家应该有个法宝,如持佛号、往生咒、大悲咒,这个法宝就是自己的家,以这个法宝破除名言。不论有多好的理由,都不要相信自己,让自己的心保持在没有名言的境界,自己的修行智慧才能渐渐成长,如此才能正确的观察生命。

如果一开始不对治名言,即使修种种的布施,持戒也庄严,自己仍在颠倒之中,这个善业只是得到暂时的可乐果报,临命终时一定会起颠倒,为什么呢?因为平时颠倒,临命终时也一定颠倒。

为什么会起颠倒呢?因为从来没有消灭心中的名言,只是一直跟着感觉与名言走。在生命中虽然积集了某一部分的善业,或持戒修定,或广结善缘修善法,如是以颠倒心为基础,虽然积集了一些善业,但你颠倒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佛法很重视消灭颠倒,也就是破除心中的名言,佛法的修行先要大死一番,然后再大活,也就是先否定再肯定。起初修时偏重在否定自己,再渐渐从空出假,许下广大的悲愿,广度众生,这是佛法的修学次第,就是我们讲的解无为法。若内心一直只在有为法中活动,生命就只是积集善业,根本谈不上所谓的解脱。因此若有志于解脱,如何超越心中的名言,超越心中的颠倒,这才是修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