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我们今天的主题,想利用两堂课来跟大家谈一谈,我们大乘的菩萨,如何把净土宗皈依的心跟大乘佛教里面观照的心,做一个圆满的结合。我们一般在念佛的时候,主要是皈依。我们相信我们业障深重,我们相信弥陀能够救拔我们。那么这个皈依,为什么一定是要带有智慧的皈依呢?而不是带有感情的皈依呢?这个地方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净土宗的特色,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也就是说,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它是一种双向的修学,它不同于圣道门是一个单向的修学。如果你走圣道门,你不管修什么法门,你所依靠的是心力不可思议,你用你的心力去操作所有的法门,然后呢,这样的一种修学是直接反映到你的功德里。你的心有多大的力量,反应在你的生命就有多大的改变,这叫作自力法门,一步一个脚印,它单向而已。
净土宗不是这样子。净土宗是当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心力会创造一种力量,但这个力量呢,是先跑到佛陀的本愿功德去了,然后到了本愿功德以后,再回过来加持我们。所以我们是两种力量,我们是先去启动佛力,然后再来加持我们的心力,因为它是双向的。
这个双向就有问题了,就牵涉到感应道交了。今天不管你是怎么修行的,关键是你能够把弥陀的功德启动多少,它有四十八种加持力,你启动了多少是关键了。因为它是双向嘛,心力带动佛力,佛力加持心力。那么这个时候作为佛陀,他老人家是平等的,但是为什么一百个人念佛,它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呢?因为一百个人的心态都不一样。所以,感应道交有一句话是很关键的,在经典上说,什么是感应道交呢?说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这个地方谈到了两件事情:
第一个,佛陀的功德。佛陀的功德是怎么回事呢?[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他是圆满自在的、平等的。以一切法界为身,就像太阳普照大地一样。但是这个地方有个问题了,佛陀的自受用当然是圆满的,但是当佛陀要启动他受用的时候,当佛陀要来到凡夫的世界,要加持凡夫的时候,那对不起,请佛陀遵守我们凡夫世界的规矩,那叫作因缘所生法。佛陀本身是非因缘所生法,佛陀是超越因缘的,那当然是站在佛陀的角度,但是佛陀今天想要救拔我们的时候,他要来到我们凡夫的世界,来救拔我们,那佛陀肯定是要遵守我们凡夫的因缘所生法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什么叫因缘所生法呢?简单地说就是你今天带动这个佛号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就很关键了。
很多人都在念佛,但是效果都不一样,作为佛陀没有意见,佛陀是法界身嘛,对不对?但是,佛陀对我们的加持就牵涉到你提起这个佛号的当下你是怎么想的,就决定了佛陀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加持。所以,诸位你可别忘了,净土宗虽然是他力摄受的法门,而主动权是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就是说佛陀给我们多少东西,不是佛陀决定的,如果佛陀可以决定的话,那一切法就不是因缘生了,那是违背众生法则了。所以这个地方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说既然我们的心态决定了佛陀给我们的多少,那么这个地方就影响净土宗的成败了。
所以净土宗很多人有盲点,他不知道心态是重于数目的。很多人把修行的重点是放在你念多少声佛号,当然这个也很重要,但是这个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你心态不到位,念再多的佛号,帮助不大。你有整山的石头,赶不上一颗钻石,因为整山的石头还是石头。所以念佛的质量超过念佛的数目。
感应道交,我们简单地分这两块,简单的说区分这两块。就是说,反正这个佛号要推动的时候,你要得到佛陀的加持,你一定要有皈依的心。
那么第一种人的皈依是带有感情的皈依。这个人,他没有经过大乘佛教的教育跟训练,他以前是什么心态,他念佛以后还是什么心态,他完全没有经过训练。我们凡夫就是颠颠倒倒嘛,生生世世贪恋娑婆,所以去招感生死业力。我们去启动了生死业力,然后以这种心态,学佛以后,你也没有经过任何的调整,就直接提起佛号。当然按照唯识学的等流性,你没有改变,那就是原封不动。
就是你这个心态跟昨天一样,昨天的心态跟前天一样。所以你这种皈依,只是有所得的攀缘心的一种皈依的心,那佛陀给你世间的快乐,因为你这种心态没有了生脱死的心态,你只想离苦得乐,因为你在生命当中遇到了挫折,你提起了佛号,你这种皈依是带有世间的感情的。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众生所想的是世间的安乐,佛陀作为普门示现当然也只能够给你世间的快乐,如此而已嘛。
所以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生呢?你往生的话就违背因果论了。你所有的佛号都在娑婆世间打转,当然临终的时候,没有一个佛号会把你带到净土去了,因为你的心态的档次就是这个档次。
我们现在就是说,我们必须把一种世俗的感情的皈依变成一种理观的皈依,变成一种了生脱死,放弃主宰的皈依,那么这个时候就要经过教育、通过熏习,通过你不断地去栽培了。
所以净土宗的人,当你在创造佛号的时候,请你先提升你的心理素质,这很关键的。你的心理素质是这种素质,你今天所念的佛号,就是这个档次。你的素质提升到出离心,你的佛号就跟到出离心的档次;你的佛号提升到菩提心,你想要成佛,你为了成佛而念佛,你的佛号就跟菩提心全部相应。所以当你的内心世界向前跨了一步,就意味着你所有的佛号都跨了一步。
所以提升我们的心理素质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为感应道交就是这样感应的,就是你是怎么想的,佛陀就给你什么样的东西,就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现在的问题就是佛陀准备好了,但是我们准备好没有,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准备,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就决定念佛的功德。所以我们今天的确有需要来谈一谈,怎么样提升我们净土宗的心理素质,才能把佛号念好。佛号念好是要有智慧的,不是你一直念就会把它念好,不是这个意思,你必须要很虔诚地去学习大乘佛法,提升你内心的观照,这个时候佛号才可以把它念好。
好,我们来看看,今天这堂课的主题,有五个主题。
第一个,我们先谈谈人生的因缘。为什么这个人,他一生当中会有这个遭遇,乃至他学佛以后,他修行的档次是这个档次,这个和他对人生的观察是有关系的。就是说你对人生是怎么观察的,怎么理解的,你心中依的是什么道法,就会产生不同的因缘出来了。你心中的念想,所以我们来谈谈,学佛人有三种念想,创造了三种因缘。
第二个,我们来谈谈我们众生的病根。为什么我们今天一直不能够离开轮回,虽然我们做了很多的善法,生死轮回永远斩不断,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净土宗的人,他平常可以把佛号念的很好,临终的那一关,为什么过不去呢?这个地方值得我们去探讨:众生的病根。
第三个,修行方法。我们透过前面的因缘观,透过众生的病根,我们有没有办法能够总结一个念佛的方法,可以把这个佛号直接超越娑婆,直接趋向净土,就是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就是我怎么知道我这个佛号念出来的是一个往生的力量而不是离苦得乐的力量而已,第三个讲修行方法。
第四个,我们把前面做一个总结。
第五个,我们用两个偈颂来结示劝修。
甲一 生命的因缘
(一) 三种缘起
我们先谈一谈生命的因缘。我想我们今天不管出家也好、在家也好,我们开始修学佛法,但是每一个人修学佛法会有不同的相貌出来。按照佛教的理论,蕅益大师把修行人分成三个档次,三个跑道,你检查一下,就知道你现在走在哪一个跑道了。
一、业感缘起
灭色取空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第一个叫作业感缘起。
我们刚开始学佛,第一个,开始相信一件事情:生命是有轨则的。什么轨则呢?就是业力不可思议。善业创造快乐的果报,罪业创造痛苦的果报。那么站在业力的角度呢,这种业感缘起的思想,它的教理来自于人天乘跟声闻乘的教法,都是在讲业感缘起,它所强调的只有一句话,叫作:[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人生的主宰者只有一个,那就是业力。当你善业起来了,你就快乐,当罪业起来了,你就痛苦了。
那么业感缘起,它的好处会让我们一个人谨言慎行。这个人他的道法只有一个道法,叫作业力的时候,这个人会非常谨慎,因为他知道业力很重要,他也会努力地断恶修善。
但是如果他停留在业感缘起,会有两种过失:第一个,过度的乐观;第二个,过度的悲观。因为业感缘起是对立的,它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对立法,善恶的对立、苦乐的对立,它的因果法则是一种极度的对立。当他顺境的时候,他就走上人天乘。他觉得:怕啥?我只要断恶修善,我来生就能够得到人天的快乐。这种人会积极地从事慈善事业。那么如果他遇到了挫折,他会极端的悲观,会对人生完全地放弃。
下面这句话:[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人如果一辈子只信奉业感缘起的时候,他对人生的观察如果深刻一点,他会觉得不管快乐、不管痛苦都是无常的,人生没有安全感,因为你是动态的嘛,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人生没有价值。
所以按照业感的角度来看人生,人生是毫无价值的,即便你修善又怎么样呢?你修善,好!你来生快乐,但是这个快乐终不久住啊。你把快乐花完怎么办呢?你今天去吃刀上的蜂蜜,你把蜂蜜吃完了,那把刀就现前了。所以人生的快乐一定要付出代价,没有例外。
从业感缘起来看人生,它有个缺点。它的优点我刚刚说过了,如果你这一辈子完全用业力来思考人生,你的好处是你会谨言慎行,断恶修善,但是你的缺点是你到最后会看人生,就很悲观,因为从无常当中,看到生灭的变化相,最后你觉得,只要是有为的诸法都没有意义,只有寂静涅槃是最为快乐的。
这种情况、这种经论在《阿含经》讲的最多,举一个例子,比方说目犍连尊者,他是大阿罗汉里面神通第一的,他有一次在山中打坐的时候,看到执杖外道,他用神通力飞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结果过了没多久,执杖外道又从那个地方又走过来,他又飞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第三次执杖外道还是朝着他的方向走,他知道他的业力成熟了,那么他就甘愿受报吧。结果就被执杖外道用木杖,打成肉酱,死掉了。为什么?因为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是标准的业感缘起的说法。
再举一个例子,你不要说大阿罗汉了,我们举佛陀好了。
《阿含经》里面的佛陀,你看啊,从业感缘起的角度你看这个人生是怎么回事。说是琉璃王带了军队,要毁灭释迦族。因为琉璃王以前在做王子的时候,受释迦族的侮辱,所以他成就国王以后他要报一箭之仇,报他小时候的屈辱。结果他带着军队要灭释迦族的时候,佛陀用神通力在道上阻扰三次,不得成功。结果琉璃王在佛陀的面前,照样把释迦族给灭了,为什么?业力不可思议,这很明显嘛——业感缘起。
那么,这样是刚开始我们学习佛法是这样学习的,对不对?很正常。我们会从业感的角度来看因缘,它使令我们断恶修善,谨言慎行。但是它的不圆满就是说,它会落入两种极端的思考:一个走上人天乘,走上慈善事业;第二个走上二乘的偏空涅槃,他完全放弃人生。
当然业感缘起,是我们在生命当中学习佛法第一个道法,第一个轨则。
二、赖耶缘起
万法唯识
唯识所现,唯识所变。
第二个,我们还可以进步,走上赖耶缘起,这个很关键。
业感缘起的思想是我空法有,它认为法是真实的,尤其业力是真实的。到了赖耶缘起以后,他觉得二空真如了,法也空了。就是说当我们造了业以后,那个业力跑哪里去了呢?总要有一个东西把它保存下来了呀,因为你造善的时候不是马上得果报,这是事实嘛,所以有一个心识把业力给保存下来了。那么既然有心识保存这个业力,这个心识是可以受熏的。就是说你可以透过第六识的熏习,来不思议心不思议变,所以就创造了唯识所现、唯识所变。
唯识所现的第一个识是什么呢?是第八识。第八识,它保存我们过去的业力,但是第六意识的思想可以主导业力。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化被动为主动了,原来业力是可以被主导的。也就是说,我不能改变我的业力,但我可以重新解读业力。就是我不能改变人生,我今天会生长在什么家庭,我会跟谁结成眷属,谁会做我的子女,我的人生会有怎么样的遭遇,这件事情我说了不算,我不能改变人生,但是我可以解读人生。就是说今天这个事情是怎么回事,是我说了算,我可以说他是来伤害我的,我也可以说他来成就我的,所以我们有解读人生的主动权。
那么,这个时候唯识学的思想就比业感缘起更高明了,就是说业力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坚固。
举一个例子,最简单的就是了凡四训。你看了凡四训,他给人家算命的时候,他说他今生只能活到五十几岁,没有儿子,结果他发起善念,造了很多的善事,结果他从五十几岁活到八十几岁,他从没有儿子变成有两个儿子。所以你说,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个道理就不成立了,就提升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就是说美好的思想的确能够去创造美好的业力,而这种思想,赖耶缘起对带业往生是有帮助的。如果我们今天完全活在业感缘起,没有人可以往生的,我们过去造了那么多生死业,你现在还都没有还完,你想离开娑婆世界,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那肯定要消业往生啊。
带业往生,就是我们用临终的正念来引导业力,用思想来影响业力。我创造一个超越娑婆世界的思想,创造一个往生的思想,所以我带动了往生的净业。既然我的思想不是娑婆世界的,那娑婆世界的业力就不能干扰我。
所以赖耶缘起他本身就比业感缘起更高明了,用思想来引导你的业力,这个人的进步更快了,这个跑道,比前面业感缘起的跑道的这个车子跑的更快。这个乘啊,从小乘到大乘,那他的进步更快了。当然作为一种思想,那这样子的话,重视思想的人就很重视学习了,因为他随时要保持自己有正念正知,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不断地学习,让你的思想水平不断地提升,你才能成功地引导业力嘛。
但是思想也有极限的,赖耶缘起也不圆满。你知道为什么不圆满呢?因为所有的思想都带有自我意识,有我法二执,所以我们的思想再怎么样学习都是有限的。
三、真如缘起
正念真如
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佛陀最后到晚年的时候,就讲《法华经》了,最好的思想就是没有思想,一念不生。你把思想也放弃了,那是全世界最高明的思想。无念是正念,就是所谓的正念真如: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一念不生,即如如佛。
也就是说,我们的修行者有三种跑道,三种车乘。今天你根据的是什么跑道就决定了你今生的成就了。因为今天走在这个跑道,你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除非你换跑道。
那么,现在我们要说的,就是说这三个它不是独立的,按照《法华经》的思想,它是可以吾道一以贯之的。
其实佛陀在讲业感缘起的时候,是在声闻法、人天乘法讲业感缘起,强调业力不可思议。到了唯识的思想,唯识的经论,讲到万法唯识,其实思想是可以带动业力的。到了法华会上,佛陀开始把他老人家的思想讲出来了,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陀的思想就是没有思想,当你把心中的名言放掉,你的心跟佛的心是一致的,就是把心带回家。所以按照《法华经》的思想,就是说大乘的教观,它是站在真如的角度来谈业感缘起,站在真如的角度来谈赖耶缘起。
就是业力很重要,思想也很重要,关键是你站在什么角度。你站在佛的知见,站在一念不生的角度,来断恶修善,来改造思想。诸法因缘生。从凡夫的角度,因缘对我们太重要了,因为我们在没有成佛之前,等觉菩萨都没有离开因缘。
这个因缘法的修行,《楞严经》讲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叫作:就路还家。这个就路还家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就是说你在什么地方跌倒,就在什么地方站起来。我们凡夫在三个地方产生迷惑、三个地方产生跌倒:
第一个,我们业力没有处理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痛苦。
第二个,我们思想没有处理好,所以我们的功德不能增上。
第三个,我们在真如本性里面迷失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佛。
所以我们人生对于业力、思想跟真如产生三个盲点,这种情况就好像在《法华经》上讲一个譬喻,说一个大富长者他有个独生子,有一天,他去参加庙会的时候,这个小孩子走失了。走失了以后,他离家出走,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只好混到人群中去做乞丐了。后来遇到佛陀,那么遇到佛陀的时候,诸位,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大富长者的儿子,后来变成乞丐了,你现在遇到佛陀了,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个,你马上找工作,自力更生;还是你先回家,再找工作?你觉得哪一个比较好?
答对了!所以你们都有大乘善根。是的,先回家。
因为按照《法华经》的规划就是说,诸位,修行真的有快慢。你不要跟我讲,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句话是成就的人说的,在因地上你今天的法是有快慢的。有些人,他学佛学了十几年,他一点进步也没有,没什么进步,看不出有什么进步。有些人学佛两三年,他进步很快,不是说他比较用功,不是这个意思。他掌握的跑道,他坐的那个车子比较的快。
就是说你今天骑脚踏车,你再怎么骑,晚上不睡觉一直骑,你也是骑不过高铁嘛,是吧?这个是很简单嘛,这个方法很重要嘛。要不然,如果方法不重要,那你为什么要学习呢?所以净土宗就犯这个毛病了,净土宗最吃亏的,最失败的就是不看教理,这个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出来的。今天,你不知道怎么样解决人生,你这个佛号就乱念,你知道吧,乱念,乱念的结果就创造不好这个佛号。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你的心里释放的信息根本就是有漏的、不圆满的信息,佛陀也只能够给你这个东西嘛,因为你没有提高你心里的观照。
诸位,我们从因缘里面倒下去了,现在我们要从因缘里面重新站起来,我们在因缘当中要立三种观念:第一个真如,第二个思想,第三个业力。也就是说在学佛当中,最好的跑道是走上佛陀的跑道,这最简单,最快了,大白牛车嘛,有大白牛车你为什么不坐呢?套一句蕅益大师的话:日劫相倍,你修一天超过别人修一劫嘛。
(二)一心三观
首先我们要站在一种真如的角度来调整思想、调整业力,那么这个地方就谈到第二个:一心三观了。
一、业感缘起
真谛理 偏空理性——调伏力(走出过去)
二、赖耶缘起
中道谛理 真空妙有——引导力(开创未来)
三、真如缘起
众生本具 一念心性——安住力
我们现在先不谈念佛,先谈建立人生的正见,因为你的知见影响到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影响到佛号的质量,影响到佛陀会给你多大的感应道交,所以我们先建立人生的正知见。
那么,从前面的三种缘起,我们可以知道说:原来你遇到事情是怎么想的,就影响到你走到哪一个跑道去了。看有些人,他修到最后,他什么人都不想见了,走入山林不欲见人。为什么呢?一定有原因,诸法因缘生啊,他这个人一定一辈子就看业感缘起,完全看《阿含经》嘛,看到结果就是人生没有价值,因为他从业力里面看到深层的业力是无常变化的。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三种缘起,其实是应该要把它贯穿起来的,不能独立去思考。你完全用真如缘起,缺乏赖耶缘起那叫作执理废事;你只知道业感缘起、赖耶缘起,不知道真如,那是执事昧理。所以,伟大的智者大师出世以后,他把整个佛法贯穿起来了。就是说,智者大师,请你告诉我:我要怎么走才能够快速地趋向佛道?就是我要怎么走,才能够快速的进步?智者大师说:有的,有方法的,那叫作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我们首先先谈一心。观是个法门,一心是个心态。当我们修行法门之前,先谈你是用的什么心态。按照智者大师的规划,空假中三观不能用有所得的攀缘心,你要站在一种无生的角度,人生无所得,这个很关键。
诸位,我们现在已经从过去的生命流转到现在这个生命,这个生命体有身心世界,有很多的业力、有很多的思想,但是最关键的第一件事情不是马上改变业力,也不是改变去修行,是调整你的心态。你的心态,不能用你这个心态去马上修行,因为你这个心态,修什么法门都是有所得,有所住。你对什么东西都会产生执着,就像你手撕强力胶,沾上什么你就不能够离相。
按照智者大师的意思就是说,你先把有所得的攀缘心,先把它归零,回光返照,就是你这个心态是从什么地方来?先把你这种有所得的仁者心动的攀缘心,先回归到——我今天的心从昨天而来嘛,昨天的心是由前天而来嘛,一直找一直找,找过去,啪!觅之了不可得,原来我的心,是本来就没有的,一念妄动才有这么多想象。
所以按照智者大师的规划,第一个,你要站在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的角度来起修,叫作安住。先把生命归零,然后再来谈业感缘起。业感缘起的重点在于空性,叫真谛理,偏空的理性是调伏过去。
当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在面对因缘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处理你过去的因缘,这很关键,走出过去,尤其净土宗走出过去更重要。什么叫过去,有没有人可以把过去做一个定义?我的过去不是消失了吗?昨天已经没有了,是的。外境已经消失了,但是你的内心没有消失,它在你心中留下痕迹了。过去的可怕不是它曾经给你痛苦,它曾经给你快乐,不是这个样子,而是它这样子过去以后,给你心中烙下了一个痕迹,这个可怕在这里,那叫作颠倒妄想。
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的人生经验当中呢,有些美妙的经验,而美妙的经验曾经给我们快乐的感受,这种感受呢,我想每一个人得到快乐的感受都想把它保存下来,没有例外。那怎么保存呢?感受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所以我们就知道打妄想,我们试图用影像把过去美妙的经验把它记录下来,所以我们就在快乐的感受的时候就想办法打妄想,那么感受退失以后影像还在,我们的心就住在影像里,我们通过不断的回忆希望快乐不断地出现,这个时候这个影像在我们心中就挥之不去了。
就是本来没有影像的,本来无一物,为什么惹尘埃呢?因为这个影像曾经给我们快乐,所以我们不愿意它消失,这个影像就留下来了。所以什么叫作妄想呢?就是我们过去的美好的回忆,曾经给我们美好的回忆到现在变成妄想了。这个到临命终是非常要命的,因为这种妄想是你亲身经历过的,而极乐世界你是未曾去过,所以妄想叫作熟境界,净土叫作生疏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过不去的关系,因为你未曾去处理过去。
很多人都没有把过去处理好就想往生,不可能啊!过去不会放过你的。一个人没有走出过去,你根本没有资格谈开创未来,你能有什么未来呢?你的过去它绝对会把你抓住的,所以我们现在要把过去放下是很关键的,脱胎换骨嘛,这是修行第一件事情,你现在都没有资格谈未来。
所以为什么禅宗修行第一件事情,他不是打你就是骂你,因为你老活在过去的妄想里,把你的心打平了以后,你的心平静下来,他才会传法给你,你先走出过去再来谈开创未来。
你看米勒日巴尊者,他师父一直折磨他,折磨到没办法了,心静下来了,心平了,他师父才传给他法门。为什么?走出过去。当然我们没有善知识来打我们,我们现在只能靠我们自己。
修观,两种观法。我们一路从过去走到现在,心中已经惹很多尘埃了,但是没关系,既然诸法因缘生,佛陀有本事让他诸法因缘灭,就是逆向操作。既然它可以无中生有,我们也可以从生里面变成无。有两种方法:
第一个,这种心中执着的影像是爱取,有贪爱心的,用无常观。无常故苦,苦即无我。这种影像虽然快乐,但是它变来变去不可琢磨,结果你付出的痛苦更多。所以我们从无常观里面看,无常故苦,因为我们想所有的快乐都必须要安稳嘛,没有例外。我想没有一个人想追求没有安全感的快乐吧?你看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天空的彩虹,它那么漂亮,因为我们知道彩虹会消失,所以大家不会把它当真嘛。但是你看到一个美好的房子,你会当真,因为它相对持久。
所以无常观,当我们把时间拉长的时候,看到无常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过去的妄想放弃,因为这个妄想已经不存在了,通过无常观。第二个是你这种执着,不是通过贪爱、得失,而是来自责任感、使命感的,那这个更容易处理了,无生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总而言之,为什么一个初学者一定要修空观?要先脱胎换骨,简单的说就是先洗掉你过去的颠倒、执着、妄想,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去洗除过去的妄想。
第二个,开创未来,创造一个美好的想象。诸位,我们过去的颠倒妄想是靠我们想心所、想象力创造出来的,那是不如理思维。现在我们要求生极乐世界,还得靠这个想,所以前面叫离相清净,现在叫借相修心,通过忆佛、念佛。你现在把过去的影像洗干净了,来重新建立一个极乐世界的想象。
总而言之,一心三观,空观是走出过去,假观是开创未来,最后安住一念心性,那么这一心三观在操作上对净土宗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会往生,佛号为往生,你的心一定要向于往生,这个很关键。
就是说,我现在没有往生,但是我的心是随顺于往生,这很关键,叫作顺从本愿,就是说往生是有一个跑道的。我虽然妄想重,我虽然做的不够好,但是我的内心运转,遇到事情的时候,我已经走上一种往生的跑道了,你就会往生了。诸位,往生是有跑道的,你今天走在娑婆世界的跑道,你佛号怎么念都不会往生的,因为你这个道和佛陀的道,两个道不一样呢!你感应的是娑婆世界的因缘。
所以,往生的跑道它必须具足三个条件:
安住真如,你必须站在跟佛陀同一个理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站在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的角度来念佛。
第二个你所有的佛号要有一种摆脱过去的力量,虽然不管你做的好不好,至少你有这种心态。其实带业往生,它虽然不处理业力,但是它要求你心态要到位。什么叫作顺从本愿?就是说:没有错,我是业障凡夫,但是我的心是向于佛陀、向于弥陀本愿的。我们现在还在嘉义,我这个车子虽然开的很慢,老爷车,但是我是向于台北,这过程可能会绕一下,可是我至少是向于台北的,可以了。你的心已经趋向于往生,趋向于本愿。
那么什么叫趋向于本愿呢?其实天台智者大师一心三观就是这种概念。只是他的假观不一样,一心是相同的,站在一念心性,站在跟阿弥陀佛同等的角度,站在阿弥陀佛同一个角度是很关键,尤其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你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他在念佛的时候他不是信他,信自:信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是名之信自。就是说他力信心,还有自力信心,你相信你过去因为向外攀缘惹了很多业力,但是这些业力都不真实的,只要我一念回光返照,唤醒我的自性功德力,我一定可以往生。因为极乐世界是我本来具足的,我本来就应该享有的,我有权利享有。所以真如缘起建立自力信心,然后走出过去,这一点等同圣道门。
诸位,净土门的修学,很多地方是要共圣道门的,尤其是空观的操作。你如果不处理过去,你就会有一个问题,说:哎,我一路念佛就好,我过去不知道什么是修行,现在知道净土法门就一路念佛,我也不修空观,会有问题啊。因为过去的妄想你没有处理,那么这种时候你提起佛号是两种力量哦:第一个是你想要求往生的力量,你有忆佛、念佛,你相信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正报庄严你很想去,但是你可别忘了,你的内心有对过去娑婆世界的攀缘。这些每一个攀缘心都是生死业力,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两种力量现前:一种往生的愿力,一个是过去生死的业力,那对不起了,过去的业力叫熟境界,它肯定把你抓回来。
所以诸位,你不处理过去,你的结果就会被过去的业力在临终的时候,把你再抓回来,因为它的力量是强大的势力,所以带业往生它必须要业力沉淀,而业力的沉淀必须要思想的沉淀,就是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必须把妄想脱落,特别是坚固的妄想,所以在空观的过程当中就是在处理你的过去。就是你过去留下的垃圾,留下的地雷,你最好往生之前把它处理干净,让它能够心若灭时罪亦亡,这个妄想虽然不能断,至少让它慢慢、慢慢的处于调伏状态。
第三个,才能够所谓的发愿。但是假观这一块呢我们不共于圣道门,因为圣道门的假观以佛道为所缘境,它是直接要趋向佛道的。
我再讲一次:安住真如,净土宗共圣道门。我们也是站在跟弥陀平等的角度来念佛,阿弥陀佛的心是如,我的心也是如,所以我可以往生,自他不二。空观走出过去这个也共圣道门,圣道门要摆脱过去,我们也要摆脱过去。你没办法摆脱过去,你怎么能够带业往生呢?
第三个开拓未来。这一点不共圣道门,因为圣道门的忆念是忆念佛道,无上的佛道,而我们是忆念净土,我们是把成佛分成两个阶段,我们先到净土,为菩提道求生净土,然后在净土去广修无量法门再成佛,所以我们成佛是两阶段式的成佛。
所以这一块呢,我们是把往生当第一个目标,所以这一块不共圣道门。
所以诸位!一心三观的操作只有在假观,在开创未来是不共圣道的,其它共圣道的,心态完全一样。因为成佛,你的心态,你虽然是凡夫,但是你的心要向于佛道叫作菩提心,往生,你的心要向于净土,虽然我还没有得到净土,但是我是向于净土,叫作往生的心。那么往生的心也好,成佛的心也好都是要通过一心三观的,不是说你念起佛号,你就有往生的心了,不是这个意思啊。
你的心态如果没有经过教育,佛号念起来,你只是带有娑婆世界攀缘心的佛号而已,这个佛号是带有娑婆世界的攀缘的,是心作娑婆,所以结果是心是娑婆。
所以这个意思是说什么呢?就是佛法,所有的法门都要经过教育,没有例外,净土宗也没有例外。因为净土宗要往生,要有向于往生的心。一个成佛的人要成佛,要有向于佛道的心,这两种心态跟凡夫是违背的。我们今天会生生世世地在娑婆世界流转,合理推论我们就是向于娑婆嘛,很简单嘛。那你今天不调整,它怎么能从向于娑婆而向于净土呢?你今天是要从A跳到B,所以你必须有一种放下A而向于B的心态嘛,那这个心态是怎么来的?请你告诉我,当然是通过教育。
所以结论:净土法门和大乘教观不可以分开。因为没有净土、教观,你就不能够去通过教育去创造一种往生的心态,没有往生的心态,你所有的佛号都不能往生,就是这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