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阿阇黎
阿阇梨是梵文Acarya的音译,意译为轨范正行,也称阿舍黎、阿遮利耶,或略称为阇梨。古印度婆罗门教中,阿阇梨最初是用来称呼向弟子传授吠陀的老师,后被引入佛教,是对矫正弟子行为、担当师范的高僧的敬称。
阿阇梨自身的学识、品行是比丘中的楷模,他们将佛门戒律、经义传授于弟子,使其行为端正合宜,是教引弟子入门、对其言传身教的“导师”。
阿阇黎的分类
就像大学老师有科目教师、系主任、辅导员一样,古时阿阇梨也有不同种类。依《四分律》记载,一般分为五种:
出家阿阇梨:又称得戒和尚、戒和尚,是佛子受具足戒时的授十戒师,戒子所受戒法的传授者。
受戒阿阇梨:又称羯摩阿阇梨,是受具足戒时主持白四羯摩仪式的羯摩师,是比丘受戒的正缘。
教授阿阇梨:又称威仪阿阇梨,受戒时讲说戒德、教授威仪的戒师。
受经阿阇梨:教授经藏读法和义理的导师。
依止阿阇梨:与比丘一同居住,指导起居的导师。
“最重量级”的阿阇梨莫过于受戒时的“三师”:得戒阿阇梨、羯磨阿阇梨和教授阿阇梨。“三师”分别只有一位,而受经阿阇梨和依止阿阇梨则是传授佛法、引导弟子修行的日常导师,可以有多位。
此外,有时也将为弟子剃度的师父称为剃发阿阇梨,与以上五种并称为六种阿阇梨。在禅宗中,沙弥受戒则有戒师、作梵阿阇梨(诵梵呗之师)和引请阿阇梨(指导起居之师)参加。
阿阇黎的资质
阿阇梨作为佛子导师,威德智慧具足。除此之外,成为阿阇梨还有“资历”的要求。在古代,得戒阿阇梨至少要戒腊十夏,通常由寺院方丈担任;而受戒阿阇梨、教授阿阇梨的戒腊则需在五夏以上。
按古时佛制,出家众的三坛大戒需有“三师七证”,否则不得传戒。受戒之前需恭请“三师七证”,为“请师法”,方具足威仪。此外,很多戒坛会在正中供本师释迦牟尼佛位,左上高座供尊证师十方诸佛、羯磨阿阇梨文殊菩萨、教授阿阇梨弥勒菩萨及十方菩萨的同学伴侣位,右上高座则为正受的三师位。
在家众举行菩萨戒时,也需恭请“三师”:得戒阿阇梨、羯摩阿阇梨和教授阿阇梨,并会在戒牒上标明三师法号。
注:
三师七证:古代佛制,在僧尼受具足戒时,需要三位戒师和七位证师同时在场,三师七证又合称为十师或十僧。三师即是戒和尚、羯磨师、教授师三位阿阇梨,七证则是七位莅临证明受戒的法师。
戒腊:僧人受具足戒后坐夏安居的年数,也称法腊、夏腊、坐腊。佛教中的法岁与阴历不同,七月十五为受腊日,七月十六为新岁岁首。僧众每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期间,专心禅修不外出,称为夏安居,而安居满三个月才算一夏戒腊。
圆顿戒:天台宗戒法,又称大乘圆顿戒、圆顿菩萨戒等。因以圆融诸法顿速成佛为宗旨,故名圆顿戒。圆顿戒依法华开显之精神,采用《梵网经》中三聚净戒所传授的十重四十八轻戒。这一戒法以利他为主旨,通行于出家众和在家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