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大愿——(第47愿)即得不退转地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我成佛时,他方无量国土诸菩萨众,闻信我名字已,即能得至不退转地。若此愿不兑现,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因地考察他方世界,见有菩萨虽精进修行,然障缘现前,多有退转,动经尘点劫,难得不退转地(即阿鞞跋致菩萨),是故发愿,加持他方菩萨,但闻信阿弥陀佛名号,即获阿鞞跋致(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从大乘通途修行阶位来看,阿鞞跋致位至少要破一品无明。圆教初住以上的位次,十信位还属于轻毛菩萨,容易退转。龙树菩萨表述阿鞞跋致菩萨相状云:“等心于众生,不嫉他利养,乃至失身命,不说法师过,信乐深妙法,不贪于恭敬。”(《十住昆婆沙论》)

意谓,阿鞞跋致菩萨对一切众生有平等心;对其他比丘得到的种种名闻利养不生嫉妒心;尊重法师,乃至于丧失性命都不去说法师的过失;好乐深信大乘深妙佛法;虽有福德智慧,但卑以自牧,不贪求他人的恭敬。此五法乃阿鞞跋致菩萨的相状。

与阿鞞跋致相对应的是惟越致,在惟越致的位次上有两种情况:或者是退转,即败坏者;或者是渐修转进,得阿鞞跋致。其败坏者的相状是:“若无有志干,好乐下劣法,深著名利养,其心不端直,吝护于他家,不信乐空法,但贵诸言说,是名败坏相。”(《十住昆婆沙论》)

意谓,败坏者没有成佛度众生的志向,没有勇气修善除恶;好乐二乘法及外道;贪恋、执着名闻利养;内心不正直,机心用事;嫉妒他人利养,吝啬自己的财物;不好乐大乘般若的空性;只注重名相概念,不是真实在心地上下功夫。这些都是败坏之相,不能成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

一个菩萨要动经无量劫才能得到阿惟越致,殊不容易。阿弥陀佛对他方世界修圣道门的菩萨,令其闻信六字洪名,得阿弥陀佛此愿加持,即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诚如《无量寿经》云:“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十住毘婆沙论》亦云:“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