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度人也。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王名香至。崇奉佛乘。迎祖尊重供养。施以宝珠。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德多罗。曰菩提多罗。祖以施珠问三王子。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第二王子同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也。第三王子菩提多罗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辩于此。既辩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知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辩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辩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之。心宝亦然。祖叹其辩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适香至父王厌世。众皆号绝。维菩提多罗于柩前入定七日而出。遂求出家。既受具戒。祖告之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戒今嘱汝。听吾偈曰。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祖付法已。即于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三色晃耀踊入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取以建塔。当此宋孝武帝之世也(正宗记)。尊者尝因东印度国王请斋。王问曰。诸人尽转经。师何不转经。尊者曰。贫道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不但一卷两卷
佛教词典 > 佛教人物传 > 正文
又作含花。往生净土者尚含于莲花中,其花未开,不能见闻三宝,称为含华。系上品中生以下至下品下生之人所受。即有善...禅林中,住持开堂说法时,烧香侍者代表大众请住持说法,称为代众请法。即于住持上堂之际,烧香侍者由东阶登上法座,...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地名)国名。在北印度。都城傍有大伽蓝,僧徒数百,并学大乘。昔最胜子论师于此作瑜伽师地论释。又为贤爱论师,德...【摩得勒伽】 此云智母,以生智故。菩萨入此三昧,作论申经。儒家以析理精微名论,释氏申通辨论宗旨,收束所说...【无住涅槃】 p1062 摄论三卷十二页云:断谓菩萨无住涅槃。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此中生死,谓依...(譬喻)四恩之广海。性灵集七曰:以益自他,以酬恩海。...(术语)台家有三释:(一)约理释之。谓方者方正,等者平等,中道之理方正而生佛平等也。因此义故,方等为一切大乘...净土宗的别称,自东晋慧远大师创立莲社于庐山东林,始有莲宗之名。...【七种大乘性】 p0061 杂集论十一卷三页云:由与七种大性相应,故名大乘。何等名为七种大性?一、境大性。以菩...(术语)攀缘境界之妄想也。止观四下曰:如是呵已,色欲即息。缘想不生,专心入定。...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五百及诸菩萨。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将来之世,当有比...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整理并注音。句读及注音仅供参考。特此说明。...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来会第五之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
我们都知道,阿弥陀经讲,极乐世界有很多的鸟,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的,弥陀要解里面有一段话解释:化作众鸟何义?...
白居易作为唐朝士大夫学佛的代表,他的佛学思想,尤其是禅宗的思想在学术界已经有着充分的研究。而对于其晚年信仰净...
什么叫杀呢?断有情命,以嗔恨之心,来断绝有情众生的命根杀戒。 持戒功德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
1、佛陀与父亲净饭王 《菩萨睒子经》云: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学。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学道所致...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看到有些僧众身心懈怠,不精勤于道业,因此告诉阿难:懈怠是一切行为中最令人受累的恶习...
佛灭八、九百年间,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的请求,从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国内瑜遮那讲堂,宣说《瑜伽师地论》等,而...佛陀在摩竭国弘法期间,频婆娑罗王在王舍城兴建了竹林精舍,佛与弟子们居住于此,并时常为大众说法。 一日,佛陀告...
世人多羡慕僧人,就连宋朝的仁宗皇帝也说:若得为僧,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夏...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释氏稽古略》
【佛教人物传】
上篇:庐山慧远法师《释氏稽古略》 | 下篇:宝公大士《释氏稽古略》 |
(名数)在罗汉谓之三明。在佛谓之三达。即天眼,宿命,漏尽也。天眼知未来之生死因果,宿命知过去之生死因果,漏尽...
含华
代众请法
沙门不敬王者论
钵伐多
摩得勒伽
无住涅槃
恩海
方等
莲宗
七种大乘性
缘想
【大藏经】佛说当来变经
【大藏经】【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大藏经】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顺情而化,导入弥陀的大悲

净土信仰对晚年白居易的积极影响

嗔心是不能有任何理由的

释迦牟尼佛的婚姻家庭

贫人菩萨因精进勇猛故,先成就佛果

法相宗的概况
法门无量当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