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次第云:‘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智慧。’智慧有三种:一者、声闻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三者,佛智慧。
一、求声闻智慧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一’非学非无学智慧 非学非无学智慧者,如干慧地、不净观、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处、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等。
‘二’学智 学智者,苦法忍慧,乃至阿罗汉第九无间中金刚三昧慧。
‘三’无学智 无学智者,阿罗汉第九解脱智,从是已后,一切无学无尽智,无生智等。
是为声闻智慧。
二、求辟支佛智慧亦如是。但以是人无漏善根纯熟,虽生无佛之世,不从他闻,自然觉悟得禅定,三界漏尽。所得三明六通等,为德小胜声闻,是为辟支佛智慧。又以观十二因缘智慧深利,能侵除习气,胜于声闻,从四谛观门断结,此为异也。
三、求佛道智慧者,菩萨从初发心已来,行六波罗密,破魔军众,及诸烦恼,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无余涅槃。随本愿力,从是中间,所有智慧,总相别相,一切尽知,是为佛智。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三种智慧,故名为般若。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随所修智慧中,能具足五种心者,是时般若名波罗密也。何等五?一者了知智慧实相,非境非智,心无所得,而能遍学三乘智慧,及一切世间知见。余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能如是,于所修智慧中,具此五心者,随所得智慧,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智慧,皆名行般若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道果,方是般若波罗密具足成就。
今六波罗密,即菩萨正行之本,是以法华经云:‘为求菩萨道,应说六波罗密。’
佛教词典 > 佛学次第统编 > 正文
【多他阿伽陀】 秦言如去。大品他字门,入诸法处不可得故。论曰:即知四句如去不可得。华严唱他(他可切)字时...(物名)包铁钵之袱纱也。又曰袱帕。见象器笺二十。...亦名:六群比丘 行宗记释云:“六人朋游,由多作过,畏僧举罚,故常相追逐。……多论下,别释。二人共一俗艺,共一...【见处与非见处】 p0643 大毗婆沙论一百三十八卷十一页云:见处是何义?答:此增语所显有漏法。非见处是何义?...【能熏四义】 《成唯识论》卷二载,在熏习法中,能熏之法与所熏之法间必相和合,能熏法始能熏习‘所熏处’,于所熏...(杂语)请者受食也,折者弃其余也。日用清规曰:随量受食,不得请折。韵会曰:折毁弃也。...【萨遮尼干】 此云离系,自我饿外道。尼干,亦翻不系,拔发露形,无所贮畜。...(名数)配于此十斋日之佛菩萨,谓之十斋佛:一日定光佛,八日药师如来,十四日普贤菩萨,十五日阿弥陀如来,十八日...(1020~1077)北宋儒者。字子厚。凤翔郿县(陕西)人。以其故乡为横渠镇,故人称横渠先生。嘉祐年间(1056~1063)...又作含华、胎生、宫胎。愿往生西方之人,以疑惑佛智之心未去,虽因善根得生净土,然因疑惑故,五百岁中包于莲华胎内...(仪式)如来妙色身等二偈八句,讽梵呗之调子,故云如来呗。简称之曰梵呗。胜鬘经曰: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故,结出谶微,分别善恶,都有五道人作善恶有多少,瞋恚有薄厚...(弘化社32分本)...佛说盂兰盆经...古人说:肉食者鄙,素食者智。于是现代人更有了吃素食的理由,素食可以让肠胃清净,也可以叫心思安稳。虽然吃素已经...
有些初入佛门的人对佛理的追求远不及对感应的追求。那到底什么是感应呢?简而言之,此处有感,彼处有应。对于修行人...我们学佛,其实主要是修炼自己的心,如果能将嗔恨心降伏,则佛就修成了!嗔恨心是菩提心慈悲心的大敌,嗔恨心是下地...
我们现在有两个问题要注意: 第一个先检查自己的行蕴,你活了这么多年,到底你的等流性在十法界里面你是属于哪一个...
在《地藏经》中,世尊对普广曾说,若未来世有诸下贱等人,或奴或婢,乃至诸不自由之人,觉知宿业,要忏悔者,志心瞻...人若学会与人无争、与事无争,才能过着逍遥又自在的人生! 佛在世时,有一次波斯匿王出城巡游。他乘坐在高大的白象...
从心禅师在年轻时曾经到河南参见南泉禅师。当时南泉禅师正在躺着休息,就没有起身,看见从心时,仍然躺着问道:你从...问: 法师您好!我母亲因有外遇,导致家庭破裂。之后母亲的外遇者成了我的继父,他一直靠妈妈养着。现在又由我和妹...
般若波罗密
【佛学次第统编】
上篇:禅波罗密 | 下篇:广六度行 |
(术语)诸尊各有根本之印与明。秘藏记私钞六曰:诸尊各有根本印明,秘经说爱染王法,诵大根本明(云云)。不动亦有...
多他阿伽陀
钵袱
六群比丘
见处与非见处
能熏四义
请折
萨遮尼干
十斋日佛
张载
华胎
如来呗
【大藏经】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大藏经】【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素食7日功

谈感应
最适合嗔恨心强的对治佛号

修行最怕就是还没有上路

想消除业障,最好拜佛菩萨
最逍遥的人生
